随着技术成熟、应用广泛的3G移动通信服务的快速发展,用户对金融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手机支付,依托高端的移动互联网络和智能终端,有效地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其特有的随时、随地、随身特性,成为当前电子支付的新宠儿。近期以来,“手机购物”、“手机钱包”、“手机一卡通”等词汇的频繁出现,更是为手机支付做足了宣传。各种信息应用从传统的有线网络开始转向无线网络,手机支付将推动电子支付走向一个更加广阔的舞台。
金融业改革不断深入,金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给金融服务带来巨大挑战。手机支付的出现和发展,开启金融服务创新之门,为电子支付发展注入新的元素。这种支付方式,不但拓展了电子支付空间,而且拓展了新的盈利领域,为手机用户提供便捷的、个性化的新型支付服务,成为新兴电子支付的主要表现形式。
手机支付节省金融服务投入成本。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有限的资源往往难以满足越来越多的金融服务需求。这主要体现在:一是银行业总体营业网点资源不足;二是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源不足;三是银行业ATM等设备资源不足;四是边远地区营业网点无覆盖。手机支付克服了资源有限的困难,为用户提供随时、随地的金融服务,降低了成本。
手机支付代替传统支付的规模逐年加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手机支付用户规模逐年加大。二是手机支付交易规模逐渐增大。手机支付产业势必成为一个引领时代潮流的产业。
丰富的手机应用满足人们个性化支付需求。手机支付能为消费者创造更灵活、更亲切的消费环境,实现钱包的电子化、移动化,极大地丰富用户可选支付方式,方便广大用户。完全可以通过手机购物、缴纳“水电费”、为手机充值、信用卡还贷、预订机票和酒店,还可实现购买电影票、书籍等更多、更广泛的应用。手机支付让你足不出户,轻松支付。
手机支付发展将调动多方主体积极参与,具备潜在的商业价值。相对于其他支付方式,手机支付产业链更为复杂,除银行及第三方支付企业外,电信运营商、硬件厂商等都参与其中。银行方面,积极开通手机支付业务,以此促进支付和结算。运营商方面,中国移动积极发展手机钱包业务,中国电信全力推出“翼支付”,中国联通大力开发iPhone版手机银行。第三方机构方面,无论芯片厂商,还是第三方支付公司,都在为共同的商业利益而积极运作。
手机支付促进电子支付发展的潜力巨大,具备广阔的市场前景。据工信部统计,2010年中国手机用户突破8亿,人们对手机的依赖性和粘合度越来越高。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手机网民规模达3.03亿,依然是拉动中国总体网民规模攀升的主要动力。另外,随着三网融合进入重要实质性阶段,手机支付将成为电子支付的重要成员。手机改变生活,手机也能改变支付,手机支付将带来未来电子支付模式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