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电费涨了吗?”在安装了智能电表的居民中间,这句话最近悄然流行。尽管合肥供电部门已作了解释,可是质疑声不减反增,全省各地都有读者反映自家的电费被增长的事儿。
看来,智能电表,这个科技时代的新鲜事物,正遭遇汹涌的信任危机。
智能电表最大的“问题”,在于安装了它电费就有可能“暴涨”。这不是一般的上涨,而是成倍地激增。一个最动人心魄的例证是小旅馆老板凌先生透露的事儿:用老电表一个月电费2000元,换了智能电表每月电费高达7000多元,无论如何解释,这都有点“耸人听闻”的味道。
智能电表的“问题”,目前来看颇为神秘。如果电表质量有问题,也不至于残次到如此广泛的程度。因此我们或可以作出结论:电表的质量绝非问题的重点。倘若果真如此,那事情就进一步神秘化,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如果说智能电表的灵敏性优越,丝丝缕缕的用电,都纤毫不落地捕捉到并计入电价,那成倍翻飞的电费增加,恐怕也难以合理解释,譬如凌先生的例子,总不能说以前收了他2000元的电费,却有5000多元的电白白流失了,这简直是侮蔑老电表的智商。
居民对智能电表的“敏感性”非常敏感,自然不是多余。它敏锐到何等程度?它是否完全清白?只有拿出铁证来证明,居民的敏感才会慢慢淡去,否则,不信任情绪将会愈加蔓延居民张女士在把家里的电闸关了之后,智能电表仍在向上跳动……凡此种种,智能电表恐怕已然不能用“灵敏”来描述了,用“诡异”来形容恐怕更为恰当。
在供电专家看来,“线损”可能是电费暴涨的一个原因即便“线损”助推了电费的上涨,“线损”的电力资源能否悉数算到居民头上,也是一个大大的问号。很简单的道理,居民只需为自己用的电埋单,至于“线损”的电力,那是目前的技术条件无法完全解决的难题,完全没有义务承担责任。退一步讲,即便居民需要为“线损”埋单,也未必是全额承担。究竟是什么一个比例,供电部门多少要与居民代表商谈一下吧!现在就全额收取,显然有违公用事业决策的程序正义。
智能电表方便供电部门的抄表,却带来一个让公众如鲠在喉的公共话题,有关部门不能等闲视之,必须尽快揭开智能电表的神秘面纱,这是对居民的应有交代,也是此项公共行动进一步推广的前提。倘缺乏这一前提,不信任情绪继续发酵,智能电表的推广必然挫折重重,公用事业部门的公信力也会因之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