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将“智慧地球”概念提升到国家级发展战略;2009年9月,欧盟发布“物联网欧盟行动计划”;同年11月,中国总理温家宝发表了题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指示要突破物联网、传感网关键技术,物联网产业随即被列入国家五大新兴产业之一……世界上主要经济体对物联网产业的关注,无疑引发了物联网发展的热潮。

    物联网已经成为行业内人士每谈必要提及的概念,但是物联网究竟是什么,基本上没有几个人能说得清楚。参照现有的定义,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概念。“物联网”概念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将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物。物联网引发的投资热潮与当年互联网引发的狂热很相似,回顾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也许能够帮助我们厘清物联网未来的发展方向。

    1993年,克林顿政府发布了“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计划,提出信息高速公路理念,积极推动互联网的建设和应用。互联网在免费出版、即时资讯、免费通信方面的诸多优势,使其具备了廉价、高效的媒介价值,引发了狂热的投资。然而,由于缺乏足够的客户需求支撑和有效的商业模式,无数的光纤被闲置,最终形成了巨大的互联网泡沫。

    从实际发展历程来看,互联网经济泡沫的出现与破灭,除了对互联网市场需求过于乐观的判断以外,是否还有其他因素?冷静的反思,对我们理性面对物联网浪潮,使之能够健康地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我们不会忘记互联网带给全世界的那种“沸腾”。雅虎1999年的股票市值接近380亿美元,超过了飞机制造业的老牌巨人波音公司。有人因此发出这样的感慨:网络经济3年等于工业经济70年!相对于传统经济,互联网的确是个了不起的发明,是个很优越的生产工具。但是,有人无限度地夸大了互联网的作用,有的人甚至认为,互联网颠覆了一切经济规律。这显然是过分神化了概念,虚化了经营,违背了人类社会物质生产的一般规律。

    很早就有人把互联网产业称为“眼球经济”,网站的价值决定于流量和点击量,谁吸引了眼球谁就是成功者。秉承这一规则,门户网站竞相崛起,广告成为其主要收入。

    上世纪90年代末,以雅虎为代表的一批门户网站把“眼球经济”推向高潮,中国的新浪、搜狐、网易得益于此,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然而,纳斯达克很快就对这种模式说“不”,网易甚至曾被迫停牌,风险投资纷纷撤离这一曾被说成遍地黄金的行业。

    单一“眼球经济”模式也注定了互联网泡沫的产生与破灭。互联网是一个丰富的世界,在互联网经济活动中,企业如果仅仅靠一个概念和一种模式,显然无法获得长远和稳定的发展。互联网市场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市场的热点也在不断地变化。而且,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高风险和充满想像力的领域,如果沿袭一成不变的模式,怎么能适应千变万化的互联网市场?

    互联网大潮涌动之初,来自信息产业各个环节的力量迅速介入其中,聚集了人类经济史上罕见的人气。遗憾的是,不少参与方在没有准确定位的情况下,就全面向各个层面的业务渗透。于是,社会分工被淡化,客户与竞争对手之间的界限模糊了,整个产业形成了“各自为王”的格局。从一般的经济规律分析,一个产业的兴盛,需要产业中的各个环节有合理的分工,分别发挥自身的优势,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然而在网络泡沫风潮中,这一规律没有得到遵循。

免责声明: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自其它平台,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及立场。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处理。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