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在江苏无锡太湖鼋头渚水域安放水质自动监测站浮标。
物联网很神奇。它能让物体灵动起来,无论是电视、冰箱还是汽车、楼房,都可以变得有“思维”、能“行动”。物联网离我们很近。它能让物品依人的需要变得可感可控,距离不是鸿沟,智慧无处不在。近日,记者来到无锡,探寻———
水上哨兵感知太湖
86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实时监控太湖水质,并将实测数据通过无线网络及时传送到控制中心
太湖的鼋头渚西南,漂浮着一个黄色的圆形浮标物。
“这就是浮标式水质自动监测站。别看它个头不大,却密集着信息传感等多种技术。”无锡环境监测中心站站长丁建清说,它身上搭载水质监测仪,可迅速测出湖水的温度、电导、PH值、溶解氧、浊度、叶绿素、蓝绿藻等7项水质数据,实现对水质的实时监测;浮标上装有气象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风向、风速、气压、温度等气象指标,两者结合,实现了对湖体水质、水文和气象等要素的全天候、全方位、立体式监测。浮标带有航标灯、GPS定位、雷达放射器和锚系等安全措施,将仪器实测的数据通过无线网络及时传送到控制中心。
丁建清说,监测站被形象地称为“水上哨兵”。目前,无锡的环太湖区域密布了86个水质自动监测站,总投资1.8亿元。其中,浮动水质监测站15个,覆盖了主要出入湖河流断面、行政交界断面、重点监视河流断面和主要饮用水源地等重点区域。“监测站实行24小时不间断监测,一旦出现水质突发污染,相关人员的手机会立即收到信息。”
在感知体验部,技术人员对蓝藻视频监控进行了演示。一个立在大厅正中的模拟“地球”上,一片蓝色水体出现了逐渐增长的绿色区域,这表示蓝藻的面积在扩大。信息迅速传送到主控台,模拟“地球”上立即出现从不同方向驶来的3艘白色打捞船,它们将漂浮的水藻收集回藻水分离站,加工后的蓝藻将变成化肥。
据丁建清介绍,无锡市不仅拥有水质自动监测站、蓝藻视频监控仪,还拥有水环境监测船、大气与噪声监测预警系统、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仪、小型飞机空中监测、卫星遥感监测等先进监测手段,实现“水陆空天”覆盖,布下环境监测的“天罗地网”。
“测得准、传得快、说得清、管得好”是无锡市环境监测的目标。据了解,无锡市环境监测物联网体系由4个层面构成:一是测,重在感知;二是传,重在传输;三是说,重在分析;四是管,重在有效。“要实现这样的目标,首先必须具备强大的智能化环境感知能力,可现在感知技术还是个瓶颈。”丁建清说,比技术更难的是要感知的东西太多,人们并不清楚要感知什么。以蓝藻为例,它不仅种类很多,而且成分复杂,到底该感知什么才能真正有效治藻是个课题。
还有一个难题,是找准“说”和“管”的节点。所谓“说得清”,就是要对数据处理进行科学解释、准确预测,比如空气中有个污染气团,你可以通过物联网感知体系弄清他的成分及风速、风压、风向等指标,但要说出它的影响程度、范围,必须有一个成熟的预测模式。“一般都是经验模式,这就需要积累。”丁建清说,“物联网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要走上产业化道路,真正改变人类生活,尚需时日。”
扁鹊飞救守护健康
一套3000多元的“扁鹊飞救”系统,提供了集预防、监测、定位、呼救于一体的远程健康救助服务
见到何侦林,是在无锡博物院地下一层展厅里,他正参加中国(无锡)海归创业成果展。无锡市精心挑选了145家海归创业,集中展示了无锡市4年来坚持不懈实施“530计划”的成就。何侦林所在的无锡艾威梯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参展企业之一。
“扁鹊飞救”四个潇洒大字吸引了我的视线。何侦林说,这是一个集预防、监测、定位、呼救于一体的远程健康救助服务系统,服务对象是患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是物联网医疗应用的典型。“扁鹊飞救”是从网上征集来的系统名称。
何侦林告诉记者,这套系统由健康手机、数字化医疗设备、移动和固话网络、呼叫中心、网络平台等部分构成,用户可选择佩戴心电监护仪、血压计、血氧仪,实时测量的心电、血压、血氧等指标,通过蓝牙将测量结果传送到安装特殊软件的手机上。这款手机是全球首款实现固网与移动网融合的健康手机,它会把用户检测信息自动发送到艾威梯呼叫中心,那里每个用户都有档案库,也可以自动发送到绑定的亲友手机,便于亲友和呼叫中心掌握用户健康状况。一旦出现意外,用户可一键呼救。按下紧急救助键后,手机会自动拨通当地急救中心和绑定手机。
“扁鹊飞救”系统还为医院和急救中心提供了特殊通道扁鹊医救和扁鹊急救,用它们可以查询用户信息档案、健康数据和既往病历等。这一系统能为用户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人群提供健康状况实时监测、跟踪查询、定位救助、健康管理咨询等服务,让用户拥有一份安心。
何侦林说,“扁鹊飞救”系统对手机没有特殊要求,一般的蓝牙手机装上艾威梯软件即可。不含手机,这套系统价格在3000多元。目前,该系统在北京已拥有1000多名用户,在江苏正与电信合作展开推广。
智慧栅栏安保防线
“智慧栅栏”很聪明,不但能判断靠近围界的是落叶、动物还是人,还能判断出这个人是经过围界、还是想攀爬围界
一个细雨蒙蒙的下午,记者来到了无锡机场。今年3月,这里正式使用了防入侵围界技术,成为继上海浦东机场后第二个安装物联网围界防入侵系统的使用者。
在候机楼两侧各300米的范围内,有一道看似普通的绿色栅栏。乍看这个栅栏寻常无奇,细看就发现了它的栅栏上和栅栏下3米宽的地面上都安装了感知装置。
我们有意走近,伸手用力猛摇栅栏,几乎就在同时,安装在栅栏上的报警灯亮了,随后,“请远离这里,不要攀爬”的警告声响起,并不断重复。无锡机场运行保障部经理恽东华告诉说,如果我们还不离开这里,或继续摇晃,安保警察就会出动。
在上海世博园四周,记者再次看到了这种“智慧栅栏”,它上面均匀地布设了传感装置。
“这就是防入侵围界,属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院长刘海涛告诉记者,这是防入侵物联网在大型国际活动中的首次规模化应用。智慧栅栏具有感知功能,如果出现攀爬、破坏、翻越围栏的情形,这套系统不仅能够探测到,还能结合智能视频联动进行目标跟踪,同时在运营指挥中心通过大屏幕电子地图显示报警位置,通过安保人员复核确认后迅速启动预案出警机制,全面实施警戒与防护,为“安全世博”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上海世博会展期半年,园区陆上围栏防护边界长达10多公里,如此长的周界,若想靠人防、物防及传统的监控手段,根本无法实现周界的全天候、全天时监控和防护。防入侵物联网技术为“安全世博”打造了第一道防线。
刘海涛说,上海世博会防入侵系统采用的是基于物联网的第三代目标驱动型周界防入侵技术,由国家传感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将自主研发的物联网技术与重要区域防入侵应用需求相结合的产物。
据他介绍,第一代周界防入侵技术采用视频监控手段,不具备预警和报警功能,主要用于事后追踪。第二代技术包括振动光纤、张力围栏、红外对射等手段,具备了报警功能,可依据检测信号的强弱来判定目标有无、并产生报警,属于信号驱动型,虚警率和漏警率很高。第三代技术具有自治组网、协同感知、自学习等特点,可以形成对地下、地面、围栏、低空的立体防入侵能力。在入侵手段多样、目标混杂、环境不确定的复杂条件下,能够告知目标是什么、在哪里、干什么,然后再进行报警,抗干扰能力强,虚警和漏警率极低,可以满足全天候全天时的监控要求。
借力一项项应用,物联网正渐渐走近人类。随着它的普及,智慧将深刻地改变城市,改变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