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经济日报》特别关注本届世博会展馆的“科技元素”。文章认为,这次世博会很多参展方都带来最新的科技成果,并且与展馆建筑物相结合,更令人惊艳。
日本馆造型宛如一个紫色蚕茧(犹如太空堡垒),应用最先进的循环式呼吸孔道技术,也就是半圆形的大穹顶是一层含太阳能发电装置的超轻“膜结构”,号称“会呼吸的展馆”,还未开展便受到很多民众的关注。
英国馆光与影的“种子圣殿”,绝对令人过眼不忘。突破了传统建筑的“框架”概念,最大的看点是它的核心“种子圣殿”,一个六层楼高的立方体结构,周身插满约6万根透明的压克力杆,这些压克力杆向外延伸,随风轻摇。白天,光线透过透明的压克力杆照明“种子圣殿”的内部,晚上,内含的光源能点亮整个建筑,可变幻多种色彩和图案,被称为“会发光的盒子”。
德国馆内有一个巨大的金属球,内设感应装置,能对人群的动作及呼声做出响应;以色列馆将展示一种微型的胶囊,透过“人体漫游”的方式,可完成一次无痛苦的身体检查;意大利馆的外墙,可变幻透明度,还能随时感知建筑内外部的温度和湿度。都是受到各界关注的展馆。
而砸下人民币10亿元的沙特阿拉伯馆,堪称是出手最阔绰的展馆。它的设计就像一艘巨型宝船,也有人称外型像“月亮船”,契合中东地理元素并具有伊斯兰文化特点,相当抢眼。这座展馆沙国投入人民币10亿元(约台币47.3亿元),面积达2,269坪,是世博园区众多国家馆中规模仅次于东道主中国的展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