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去超市消费或便利店消费、咖啡厅收银台结账时,已经出现了手机支付的情况。市民不需要钱包和需银行卡,手机只需在POS机上一刷,结账就可完成。据业界分析师对这个市场的分析,五年内,手机将在美国变成电子支付工具,开门的“钥匙”,地铁刷卡,接收电子优惠券,还能当作身份证使用。这些看似距离日常生活十分遥远的手机用途已在韩国、日本等国成为现实。这两个东亚国家一向在移动技术方面领先于美国。例如,美国市场研究机构弗雷斯特咨询公司针对963人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日本15%的手机用户将手机作为支付工具,在商店购物。

    “手机支付、手机钱包”业务自推出以来,一直是雷声大雨点小,真正的应用一直是未见起色。究其原因,笔者认为首先是需要移动通信产品商、运营商与银行的密切合作和广大用户的认可,而移动通信技术与射频RFID技术结合的应用要有一个过程、以及配套设施的不完善造成。如今,随着移动产品商、运营商与银行的密切合作,以及相应技术的进步,RFID系统终于在手机支付中安家落户,电子钱包也终于在千呼万唤下露出了庐山真面目。面对这一诱人的市场,安防企业的发展契机在哪里?安防企业你们做好准备了吗?

    RFID作为安防门禁产业中一项重要的应用技术,与银行、第三方支付平台终端关联后,在移动产品商、运营商的支持下,手机支付便可实现。用户需要对手机钱包虚拟账户进行充值后,钱款首先到达手机中的“我的支付账户”,从“我的支付账户”转入“我的钱包”,而钱款在到达自己的钱包后,用户再从钱包里掏钱,就可随用随取。

    在一片叫好声中,手机支付的便捷、节能、随身、非接触等优势也被市民津津乐道,然而问题也凸显出来。首先,手机属于易丢物品,从“我的支付账户”到“我的钱包”这一过程中,有市民自己设定的消费密码保护,但是到达“我的钱包”后的金额,便没有任何保护了。据移动的客服人员介绍,如果手机丢失,RFID-SIM卡中的信息就会一起遗失,如果里面有金额也没有办法找回。只能重新再办理RFID-SIM卡,激活使用手机钱包。尽管手机丢失后,可以立即挂失,但是手机钱包所存在的风险对于老百姓而言,仍是一大忧患。

    其次,手机支付对手机机型有限制,同时开通手机钱包时,是要花费150元办理RFID-SIM卡的。尽管不用换手机号,但是这150元仍是不低的成本,倘若在丢失一次手机,补办又要150,成本就要加倍。这对于许多普通来百姓来说,若只是贪图便利,其实银行卡就可以做到这点,又何必花这过百的成本呢?

    第三方面,技术仍存在盲点。第一,手机钱包是将存储芯片整合到手机主板上。但是,无论是在主板还是在后盖上,在手机上的固化意味着更换手机时有丢失原卡信息的可能,最适合的是将存储功能做到SIM卡上,但是这一技术仍旧未被攻克。第二,手机只有在有电的情况下,才可以使用手机进行消费。这也就要求手机必须24小时保持开机状态。如果外出时恰巧赶上手机没电,那么支付想法也可以说是天方夜谭了。

    手机支付作为安防射频RFID技术的拓展应用,可以说市场前景无限广阔,也体现了安防产业IT化的趋势。依托于数亿手机持有者这一庞大的潜在用户,手机支付业务虽然只是“刚刚开始冒尖”,但蕴藏的市场潜力也可谓巨大。

    对于安防企业,若想真正的拾得这块亿万蛋糕,突破口的寻找才是至关重要。尽管安防IT化趋势显现,但是如何让传统安防企业真正走入手机支付领域,并不是盲目跟风就可。在笔者看来,让手机支付安防化才是安防企业发展的王道。将手机支付与手机识别相结合,让手机也能成为门禁卡,这才是安防企业需要去破解的难题,去寻找的商机。因此,在这块人人争抢的蛋糕面前,安防企业要冷静的思考,如何冲破现有的这些缺陷,破解瓶颈,才是获得这块蛋糕的通行证。

    RFID作为安防门禁产业中一项重要的应用技术,利用手机作为门禁卡就是这一信息对我们的启示,所以我要问,安防企业,你做好迎接手机识别的准备了吗?

免责声明: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自其它平台,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及立场。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处理。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