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届广州亚运会定于2010年11月12日开幕,11月27日闭幕。预计将有来自45个参赛国家和地区的12,000名运动员,4,000名技术官员和裁判员,10,000名左右记者和媒体人员,60,000名赛会志愿者参与广州亚运会。届时,亚运城将成为运动员、技术官员及记者和媒体人员比赛、工作、生活的主要区域。如何打造一个高标准、高品质、高科技的亚运城,成为广州亚组委的头等大事。

    广州亚运城位于广州南部、规划中广州新城东北部,风景独特的莲花山风景区的南麓、莲花山水道西岸,用地面积2.73平方公里,是广州亚运最大的工程项目,也是广州亚运的标志性建筑群。亚运城主要分为运动员村、技术官员村、媒体村、主媒体中心、后勤服务区、体育馆区及亚运公园七大部分。随着亚运城整体项目的不断推进,以及一些主体建筑的相继完工,这块充满“高科技”的场馆群也体现出了它的魅力与亮点!

“弃”村选城
    从历届奥运会、亚运会的特点来看,大型赛会的比赛、生活区域,无疑都会使用“村”这个概念,如“奥运村”、“亚运村”等。而这次广州亚组委并未沿用国际惯例,而是使用了一个更显大气、规模的新名词——“亚运城”。

    “城”的概念:“亚运城”是广州亚运会的重要特色之一。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亚运村--运动员村,还包括技术官员村、媒体村、主媒体中心、后勤服务区、体育馆区及亚运公园共七大部分,有效实现了城市各功能建筑的综合配套。

    广州之所以选用“亚运城”,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着眼于未来,将城市发展与亚运会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赛后,通过一定改建,依托原有的设施,“亚运城”将成为一个完善的城市片区,并作为广州新城的启动区,承担城市拓展功能,推动城市整体发展。换言之,“亚运城”将是新“广州城”的一个代名词!

垃圾都被“藏”起来
    广州亚运城在做建筑规划时,有一个最大的特点,也可以说是城市建设的新理念,那就是将垃圾收集、回收全部在地下完成。这一新技术被称为“真空垃圾收集系统”。在亚运城的地下,建有一整套垃圾回收、运输管道,通过地下管道,垃圾会被运往处在亚运城边缘的一座垃圾回收站,从外形上看,这座回收建筑与城内的其它建筑并没有明显的区别。这套垃圾回收系统另一个特点,也是它的最大优点——“真空”。在整个回收、运输过程中,垃圾都处于真空状态下,我们知道,气味的传播、细菌的滋生,空气都是必须的媒介。真空状态下完成垃圾的回收、运输,有效的避免了收集过程中的视觉、嗅觉污染。

    其实,这套“真空垃圾收集系统”仅仅是亚运城九大新技术、新理念之一。广州亚运城为充分体现“绿色生态、节能环保、岭南特色”,广州亚运城建设综合还应用了综合管沟、数字化智能家居、三维虚拟现实仿真系统、太阳能及水源热泵新能源等新技术、新理念。

免责声明: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自其它平台,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及立场。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处理。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