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信凭借网络资源以及在家庭可以提供固定电话、无线市话、宽带接入、互联网应用等相对比较综合的服务优势,目前在国内信息化中确立了领先的位置,而“我的e家”正是中国电信整合资源,为家庭用户提供的综合的家庭信息化解决方案。
目前中国电信可以为家庭用户提供固定电话、小灵通、VoIP、一号通、宽带接入、无线接入、IPTV,视频监控等丰富的产品和业务,并且拥有丰富的家庭客户资源,但由于个人通信的移动化,个人移动通信业务总体需求超过的固网通信及宽带业务收入,使得中国电信的家庭信息化在家庭群组特征上出现了缺憾。
家庭信息化首选融合方案
融合是电信发展的一大趋势,移动网络宽带化,固定网络移动化,未来的竞争的焦点将会在融合业务上,随着国内电信业的又一次重组,国内出现了3个全业务电信运营商,为家庭用户提供融合、无缝的通信服务及综合的信息服务是未来竞争的核心。
融合可以带给用户统一的业务体验。FMC发展的基本原则就是如何带给用户统一的业务体验(如一个接入号码、一个终端和一个帐单等)。完整、无缝、一致的通信业务体验可以让用户摆脱空间与网络的限制。其主要特征是用户订阅的业务与接入和终端无关,也就是允许用户从任何合适的固定或移动接入点使用同一业务。
FMC可以使用户在一个号码、一个终端、一个账单的前提下,在办公室或家里使用固定网络进行通信,而在户外则通过无线网络进行通信。FMC将带给他们一个号码、一个终端、一张电话账单、移动网和固定网之间无缝切换,使他们能够感受到更加个性化、简单的业务以及更加便捷、优质的服务,
融合带给用户实际的实惠。FMC可以从多个方面给用户带来实惠。首先,无线网络与室内蓝牙、Wi-Fi网络结合,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随时随地沟通;其次,一个号码、一个地址、一种授权的方式,可使业务更加个性化,更加便捷,并可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更大的灵活性;再有,固定与移动的融合扩大了业务范围,丰富了业务种类,可满足用户不断增长的业务需求,并具有较好的服务质量保证;更重要的是,经过捆绑的FMC服务的低资费对用户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以上这些都可为消费者带来极大的实惠。
在新的竞争格局下,中国电信能否继续保持信息化领域的优势还需要中国电信把握机遇,抓住融合初期中国移动在固定电话和互联网接入业务上的明显不足,做好家庭信息化产品的战略规划,积极推进数字家庭。
分阶段推进家庭信息化
诺达咨询认为,让信息化服务工作、生活的理念是信息化发展的灵魂,由于家庭信息化业务非常丰富,竞争对手也积极介入,中国电信需要分阶段有步骤的推进家庭信息化发展。
首先积极发展家庭网关,实现现有CDMA网络覆盖范围内的固定、移动、宽带业务的捆绑,为用户提供初级融合的业务,通过组建家庭群组,提升现有用户粘性,积极渗透到移动的个人用户,尽可能把移动用户拉到中国电信的家庭群组中去。
其次有步骤的推进家庭娱乐和综合信息服务。家庭娱乐和综合信息服务是解决基础通信需求后,最具有潜力的市场。利用信息化的手段为家庭提供便捷的信息服务和丰富的娱乐服务是综合信息服务发展的方向。中国电信一方面可以深化发展基于TV为平面的IPTV业务,另外可以结合电话、手机、电脑、电视及其他新型终端各种的特点,为家庭用户提供提家居生活服务、电视商务、远程医疗、健康指导、远程教育等有价值的应用和信息服务。
在家庭信息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根据细分市场的特点,积极推进家庭安防和智能家居控制服务。针对不同细分用户,安防需求具有明显差异。对于安防措施不好或治安管理存在问题的社区,特别是独立式的别墅等,入侵监控就非常有吸引力。对于有老人或儿童的家庭,基于定位的监控、联动报警服务更会受到这样家庭的青睐。
以家庭信息化为基点的主动进攻
中国电信在信息化市场的优势是否能够捍卫,除了取决中国电信未来的发展,还取决中国移动和新联通如何竞争。诺达咨询认为,解决家庭宽带服务问题,为进一步的全面信息化发展奠定基础,并有效应对市场竞争,中国电信必须从整体解决方案的角度出发,主动拓展融合趋势下的信息化市场。
如何应对其他运营商的竞争是中国电信需首要思考的问题。重组后其他运营商也绝对不会只采取防卫措施,主动进攻是其最好的武器,中国电信可以采用以下策略应对融合信息化方面的竞争。
通过家庭群组,如主副卡业务或家庭VPN业务,捆绑高价值的用户,提升用户粘性,防卫来自其他运营商对现有C网移动通信市场的竞争,并进一步加速宽带业务发展,增加宽带业务凝聚力。
在移动接入网还不够强大的阶段,利用现有的宽带资源,积极进行无线宽带产品创新,拓展无线宽带信息服务市场,在娱乐、综合信息服务、安防和家居控制等方向,开发面向个人移动业务过渡产品。
积极开发能够融合嫁接“商务领航”和“我的e家”的终端产品,通过无缝的终端体验抢夺各细分市场的用户,为下一步的融合信息化推广打好基础。
在新的电信重组前,虽然移动对固话替代非常突出,但国内电信市场还是一个竞争不充分的市场。重组后,3个电信运营商都将面临竞争对手来自全业务上的竞争,谁是未来胜者?我们共同期待。
免责声明: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自其它平台,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及立场。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