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6日,在苏州博物馆新馆开馆庆典上,89岁的设计师贝聿铭面对中外记者,谦和地表达了他的愿望:“希望这个建筑能给苏州,给中国做一点小小的贡献。”
  这个被认为是贝聿铭收山之作的项目,从2002年选址到2006年中秋节博物馆的开馆,不断地遭遇舆论的质疑,并处在政府“危机化解”的保护之下,但贝聿铭仍然对它充满热爱与信心,他把苏州博物馆新馆称作自己的“小女儿”。
  开馆庆典几天后,在接受《纽约时报》的采访时,贝聿铭对“小女儿”的期盼心情更加殷切,“我对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非常满意,希望这个作品可以给中国的建筑道路指明方向。”贝说。
  贝氏决心:为中国建筑指路
  贝聿铭在中国大陆设计的另外一座建筑是坐落在北京、于1982年完成的香山饭店,他一直认为这是一个失败的作品。
  贝对《纽约时报》说:“那次设计经历让我对中国大失所望。我当时觉得中国没有将来。年轻人不干活,工作时睡大觉。整个建造过程始终伴随着时间拖延和重重障碍,比如优质建材短缺。幸亏建成后,还有周围优美的环境补救。”
  但4年前当苏州市政府请他出山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时,贝聿铭仍一口答应。“我的根在这里,何况我也感觉,香山饭店没有做好。”他说,“我想改进,或者做一些能对建筑艺术有更大影响的事情。”他坚信这次能够成功。
  《纽约时报》报道称,尽管苏州当地官员对贝聿铭非常尊重,但他们也对他“发号施令”。贝聿铭说:“他们说博物馆应该有现代气派,又不能丢掉苏州风格。但当我问他们到底该怎么做时,没一个人能说得上来。”贝聿铭对西式的平屋顶或典型的苏州式灰瓦飞檐并无兴趣,他试图保留中国传统的庭院和园林建筑风格,对这些模型进行重新构思,最后终于确定了保留粉墙但去除灰瓦屋顶的设计方案,由此突出了建筑本身而不是灰石。
  尽管香山饭店被贝聿铭视为失败的作品,苏州博物馆新馆却在某些方面与香山饭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同是灰白色的基本调子。新馆自大门开始有一条明显的轴线穿过大堂,映入眼帘的是以切割成条状的泰山石为景的片石假山,宛如一幅立体的山水画。这也让人想起了他设计的日本美秀博物馆,步入大堂,映入眼帘的是青翠的群山。场馆内斑驳的光影在钢结构和木条遮阳板中反复交错,而这“让光线来做设计”的一幕也曾出现在美秀博物馆。
  在布景设计上,贝聿铭也沿用了日本美秀博物馆的某些风格。美秀博物馆整体设计取材于日本江户时代的农舍,入口处的山洞和过桥给人前往圣地的感觉,其灵感来源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而在苏州博物馆新馆西面,有一面三层楼高的大型水幕墙,从墙顶注入的水流横向拉伸,沿着横向或斜向凸起的黑石墙面,翻卷出几何造型的白色水花,流入下面的荷花池。“激曲萦飞箭,浮沟泛满卮。”在讲解这个景观设计时,贝聿铭吟诵了这首名为《流杯渠》的唐诗。
  不高不大不突出
  苏州博物馆新馆由贝聿铭与贝氏建筑事务所设计,于今年10月6日正式对外开放。新馆建筑面积1.95万平方米,工程建设历时3年,耗资3.39亿元。
  在苏州这个有着众多著名历史建筑的文化之城,如何让一座现代建筑与传统城市相融合成为突出的问题。在建设之初,新馆遇到的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在这样一个寸金之地保持古建筑的完好。贝聿铭在设计中,力图用“不高不大不突出”,看似中庸的原则解决问题。他以“化整为零”的手法进行设计,从地面上看,建筑的体量不大,与周围的环境很协调。而贝聿铭的设计并不简单复古,而是用现代材料来加以表现,并有所创新。
  新馆坐落在历史建筑忠王府旁边,忠王府是太平天国时期忠王李秀成的府第,解放后成为苏州博物馆旧馆。新馆在高度上不与忠王府争夺制高点,仅用灰白的调子与之相衬,营造协调感。为充分尊重所在街区的历史风貌,新馆以地面一层与地下一层为主,主体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6米之内。仅中央大厅与西部展厅设有地上二层,高度为16米。由于地块的大小、高度的限制以及博物馆设计规划的要求,相当一部分功能空间设在地下,面积达到8949平方米。
  远望新馆,确实“不高也不大”,除了没有一块瓦片外,它与一般的苏州老式民居别无二致。但走近新馆,贝氏风格便扑面而来,玻璃重檐的金属梁架结构显示出建筑的现代感。新馆建筑群采用了贝聿铭钟爱的现代几何形坡顶,力求体现错落有致的江南斜坡屋顶建筑特色,屋顶采用加工成菱形的“中国黑”花岗石片,淋雨后变成黑色,阳光照射时变成深灰色,呼应苏州时雨时霁的天气。新馆的设计也借鉴了苏州古典园林的风格。
  另一个贝聿铭爱玩的游戏——“光线魔术”也体现在新馆中,他借鉴了中国传统建筑中“老虎天窗”的做法,即将天窗开在中央大厅屋顶的最中间部位,光线透过不同图案中的木纹遮光板条滤下,令人如同置身于一个巨大绣球中。大厅左右各有一条通道延展向各个功能展厅,屋顶是三角形向上拱起的滤光板,细密的光条投影在地面和墙体上,并随着太阳的移动而变幻。
  争议中完成的贝氏收山之作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选址从1999年6月开始,历时近3年,前后划定了6处地址,直到2002年才有了眉目,最终选定苏州齐门路以东、东北街以北的地块为新馆馆址。2002年4月30日,贝聿铭与苏州市政府正式签订设计协议书,担任苏州博物馆的新馆设计。2002年11月,完成了苏州博物馆新馆初步的概念设计。
  新博物馆的选址却引发了争议。矛盾的焦点集中在“对选址范围内建筑的拆迁是否影响了古建筑的保护”上。苏州园林局原副总工程师黄玮是这种观点的代表者,他曾对媒体透露,由于历史原因,拙政园和忠王府的保护并不完善,其中一些建筑并没有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范围,仅被划定为“控制保护古建筑”,将可能在改建过程中被拆迁。
  苏州文博部门对此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拆迁建筑进行了分类:公共建筑平江医院是区级医院,为1970年建造的障碍性建筑;大量普通住宅主要建于近、现代,建筑质量普遍较差;此外有一定价值的古建筑两处,为苏州市属“控制保护古建筑”,即张氏义庄和亲仁堂。
  该部门宣布,张氏义庄由多户居民合住,已岌岌可危;亲仁堂作为平江医院的车库,功能使用极不合理。最后认定,拆迁范围内没有文物保护单位。这种解决办法遭到了质疑。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作为贝聿铭祖家祠堂的狮子林受到周密的保护,毫发未损。2005年底,有关部门还对它进行了大规模修缮。
  对于贝聿铭本身的批评之声也随着建筑成型应运而生,一些人指责建筑形体的“怪异”,或认为它没有强烈地突出苏州园林特色。对此贝聿铭曾解释:“苏州园林是过去鼎盛时期的产物,现在无论怎么造都无法超越,只有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贝聿铭的观点得到了专家、学者的支持。苏州大学城市科学学院张晓峰教授认为:“贝聿铭先生非常尊重苏州的建筑传统,又没有因此而受到束缚。新馆因地制宜,建筑风格令人耳目一新。”
  苏州市文化广播电视管理局和苏州市文物局的副局长陈嵘见证了整个苏州新博物馆的建设过程,他说:“新馆很好地与忠王府、拙政园和周边的环境融合在一起。贝聿铭对苏州文化的理解在新馆的每一个细节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苏州博物馆也被贝聿明视为再一次的机会,而他的决心也不仅仅是用这件传说中“最后的作品”颠覆香山饭店的不完美、超越美秀博物馆的东方文化内涵。他更希望苏州博物馆的设计,能激发正在大兴土木的中国,使中国既不会沦为仿古建筑的奴隶,也不会成为蹩脚的西方建筑模仿者,而是能及早找到自己的建筑道路。

免责声明: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自其它平台,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及立场。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处理。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