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我国智慧城市建设, 促进感知以管理、整合以创新、优化以转型, 充分利用城市核心资源,优化资源配置,科学规划、建设、管理与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已成为促进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破解大城市病的现实需要,成为推动我国城市转型升级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选择。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副主任、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单志广就智慧城市的种种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独特看法。

    智慧城市(SmarterCity)是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与城市可持续发展需求相结合的产物,代表了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模式,体现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融合。推进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促进感知以管理、整合以创新、优化以转型,充分利用城市核心资源,优化资源配置,科学规划、建设、管理与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已成为促进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破解大城市病的现实需要,成为推动我国城市转型升级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选择。

    智慧城市是综合城市发展规划、城市运行管理、城市公共服务、城市产业发展、政府行政效能等为一体的城市发展新策略和新模式,是信息社会条件下现代城市发展的高端形态。发展智慧城市,体现了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融合,代表了一个城市发展的软实力,是促进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提升现代城市总体实力、综合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战略制高点。

    智慧城市的基本内涵是城市的数字化与现代化的紧密融合,一方面要求信息资源可以面向公众畅通流动、信息管道可以互联互通交换共享,另一方面要求城市产业布局及其治理结构合理优化,城市管理体制高效廉洁。智慧城市大体具有七个特性。

    1、广义性:智慧城市不仅仅是城市信息化。智慧城市的四个原则:第一是以人为基础,第二是以土地为载体,第三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第四是以资本为后盾。智慧城市建设绝对是城市一把手工程,要打破部门和行业壁垒,利用城市核心资源,优化资源配置,科学规划、建设、管理与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2、战略性:智慧城市是战略、理念、方向、路径、过程,不是短期发展目标和近期具体实现。

    3、长期性: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长远规划,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做好打硬仗、打持久战的准备;不能把智慧城市建设看成是一项政绩工程,只顾眼前利益和短时效应,盲目跟风和炒作,搞花拳绣腿,做表面文章。

    4、个性化:智慧城市建设要突出自身的个性和特色。 “智慧城市”必然因城而异、各具特色,智慧的共性之中彰显个性,不可能千篇一律。

    5、目标性:智慧城市建设要切实服务于城市的总体发展战略,实现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城市规划设计科学化、城市运行管理精细化、城市公共服务普惠化和产业发展现代化。

    6、人本性:智慧城市建设要突出以人为本。要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在城市生活中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和文化需求,真正把百姓需求和幸福感受放在第一位。

    7、开创性:智慧城市是有机制创新、运营模式和资本运作的,更需要政治和政策层面的支持。

我国发展智慧城市的战略意义主要有:

    第一,有利于推动以工业化理念为主导的城市发展模式向生态文明观主导的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型。要面向构建现代生态文明城市,打造超越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一种全新的文明模式,实现城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科技方式等全方位转型。

    第二,有利于推动以产业和GDP主导的城市功能向生活主导的城市功能转型。长期以来,我国过多地强调了城市的GDP 功能和建设生产性城市,现在要向生活主导的城市功能转型,注重提升公众的生存方式和生活质量,打造宜居城市和幸福城市。

    第三,有利于推动以制造业为主的载体城市向现代服务产业、新兴产业、智能产业、文化产业为主的载体城市转型。智慧城市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为基础,以泛在化、融合化、服务化、智能化、绿色化为特征,有利于推动发展高端服务产业和产业的高端环节,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第四,有利于推动城市管理的模式、手段从原来的粗放型、经验型、公众参与少的管理向信息化、智能化、规范化、法治化的管理转型。物联网等技术在城市管理领域的应用有利于提升城市运行感知的实时化、智能化,加强城市空间要素管理的数字化、可视化,推进城市管理的网格化、精细化。

    第五,有利于推动中国城市发展的参照系从模仿西方向回归东方、突出中国特色转型。中国智慧城市建设要在借鉴西方先进经验的同时,注重突出以中国人为主体、发挥中国人的智慧、保障自主可控,体现东方智慧和中国文化。

    因此,建设智慧城市是加快城市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选择,是创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手段。

    然而目前在我国,近年来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宽带化、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创新和发展,各地也掀起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很多城市都相继提出了“智慧城市”的发展方向,并着手开始规划建设。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95% 的副省级以上城市、76% 的地级以上城市,总计约230 多个城市提出或在建智慧城市,计划投资规模近万亿元。在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地级以上城市中,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区域所占数量比重较高,同时,中部的武汉城市群、长株潭经济圈等也积极投入到智慧城市建设中。从这些城市经济发展情况分析,有35 个城市人均GDP 在4000 美元以上,其中人均GDP 在8000 美元以上的城市有19个。

    “可见,开展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信息化水平先进城市的发展共识,已成为众多城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实现城市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智慧城市虽然是一个热点,但在当前我国的智慧城市发展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与误区。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各地的建设热情高涨,但大多数城市对智慧城市建设缺乏明确的定位和目标,对如何开展智慧城市建设存在困惑,缺少科学合理的规划和措施,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重形式、轻实效,重采集、轻分析,重硬件、轻软件,重技术、轻人才, 重新建、轻利旧,重建设、轻运营,重发展、轻安全” 等现象,主要问题和误区表现在:

(一)重概念口号,轻行动配套

    有些城市在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时,热情很高,决心很大,目标很宏伟,口号一大堆。但是,却明显缺乏可操作的总体规划,缺乏有效的方法措施,缺乏执行层面的组织保障,缺乏基本的要素资源和支撑能力,最终会成为政府首长或者主管部门追求时髦、盲目跟风这类政绩观的一个佐证。

(二)重建设投入,轻绩效提升

    有些地方非常重视上专网项目,建系统工程,特别是各主管部门在争取建设项目时往往都自成体系,独立运行。但是,缺乏对真实需求的判断,缺乏统筹规划和综合协调,最终的结果经常是:简单地将各部门自己拟建的信息化项目拼成一个大包,再贴上“智慧城市”的标签就算是智慧化了,投入产出率十分低下。

(三)重设备技术,轻制度建设

    有些地方或主管部门对于花大钱购置先进设备、系统软件具有过大的积极性,热衷于尽快将“行头”武装到“现代化” 水平,甚至不惜借债来投入巨资。但是,缺乏统筹建设、运营和运维管理的长效机制,缺乏可配套的政策和法制环境,从而使得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难以充分发挥,也难以激发全社会力量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重工程建设,轻安全保障

    有些城市重视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但在工程规划和实施过程中过度依赖国外厂商提供的解决方案,甚至打算直接依托国外厂商建设城市重要领域的信息系统,可能会导致交通、能源、金融、社会管理等重要信息为外所控,造成严重的信息安全隐患。

    客观上,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尚处于起步和探索期。各地在对智慧城市建设需求认识不清、长期性和复杂性估计不足、推进思路不明、发展模式不力的情况下,如果盲目开工新建大量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势必造成新一轮大规模重复建设、浪费巨额投资、缺乏应用实效、造成信息安全隐患等严重后果,不仅难以达到破解城市化发展困局、推动城市发展转型的目标,还将对我国城市发展和信息化带来难以挽回的负面影响。

    虽然我国现在信息化、网络化已经发展到一个很高的水准,但是我国的城市为什么还谈不上智慧化。智慧的本源在于信息的充分共享、深度加工、便捷流通与高效利用。智慧城市的基本特征是全面感知、高效互联、深度共享、智能应用。

当前,我国城市不“智慧”的主要约束因素包括:

    一、技术障碍:大数据处理滞后,三网融合水平低,城市管理柔性差,基础软件开发能力弱等;

    二、体制弊端:部门分割导致信息封闭和壁垒, 互联互通共享难,电子政务重复建设十分严重等;

    三、人才缺乏: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营销人才均严重不足;

    四、观念落后:城市管理重“管”轻“理”, 法制观念、人本观念、服务观念均非常缺乏。

    因此,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挑战是:信息依据类别、行业、部门、地域被隔离;信息之间的关联性被割裂和遗忘;信息的利用由于技术障碍和体制弊端而受限制。智慧城市的本质是要实现城市范围内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不同群体、不同系统之间按需的数据融合、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我们都很清楚,智慧城市的建设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应循序渐进,更应突出重点,您认为我国智慧城市应发展的重点领域是什么?

    建设智慧城市应以人为本、面向需求,充分整合城市各类资源,加快构建智能化城市基础设施,深化重点领域的智慧化应用,为公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社会服务,实现更为科学、智能的城市管理。具体而言:

    1、注重促进城市规划管理科学化。建立城市统一的地理空间框架和时空信息平台,统筹推进城市规划、国土利用、城市管网、园林绿化、环境保护等市政基础设施管理的数字化和精准化,提高城市规划设计的科学化水平。

    2、注重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化。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环境保护、交通出行、文化娱乐等领域,基本形成满足城乡居民、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公共服务需求的信息化服务体系,大幅提高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3、注重提高城市社会管理精细化。不断提升能源、通信、交通、供排水等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政府行政效能,基本形成面向市政管理、人口服务管理、治安防控、交通管理、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特种设备管理、食品药品安全、社会诚信等社会管理领域的智慧应用。

    4、注重推动基础设施智能化。发展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水务,推进供气、供暖、防灾、桥梁、道路、建筑等基础设施的智能化管理。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公平普惠的基础网络环境,继续推进城乡宽带普及和提速,大力推进下一代互联网建设和应用,推动TD-LTE 规模商用,实施“三网融合”。

    5、注重提升产业发展现代化。鼓励发展电子商务,积极培育工业设计、文化创意等高技术服务业,形成以信息知识加工和创新为主的新业态。充分发挥城市聚集优势,着力提升产业集群的生产效率、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以及集群竞争能力,构建城市智慧化的生产协作网络和特色产业集群。

免责声明: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自其它平台,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及立场。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处理。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