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由管理需求拉动逐渐向服务需求拉动转变
盘点国内已经建成并应用的大的智能交通项目,我们不难发现这些项目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政府为需求方和应用方,市场需求单一。比如奥运、世博和亚运,都是政府重金投资建设,服务于特定的活动。即便像ETC这样较为庞大和分散的市场,也是政府主导,更不用说电子警察、信号灯、交通诱导等市场。而电子车牌一旦形成市场,政府也是管理者和利益相关方。
而GPS调度监控服务虽然面向的是企业,但也是为了管理,只是管理的对象不同而已。类似于深圳市所建设的交通运输业GPS监管平台将分散的GPS运营商集中起来,初衷也只是为了更好的管理。
但由于车载信息服务、LBS等领域陆续兴起,市场将促使原来仅面向管理的智能交通基础设施对外开放,与此同时面向服务的智能交通建设的比重将加大。一些市场的主导者将会是一些分散而庞大的个人消费者。
将向一体化、系统化转变
智能交通本来就是一个跨行业和技术多元的新兴领域,目前在行业所应用的产品多数属单一技术或少数几种技术组合的产品。但多技术融合和子系统一体化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交通监控领域就是典型。目前炒得火热的车联网,涉及到的技术更加多元,系统化、一体化的要求将更高。
现在一些城市建设的交通指挥中心,也是这个趋势的浓缩之一,只是因为存在管理上的多元,交通指挥中心多数为公安交警所管理,交通运输这块所涉及到的领域就没能纳入到这个平台当中。我们认为这十年间,管理上的多头不可能消除,但相互协作却是有可能的,而且是很有必要对双方也是有益的。
未来的智能交通系统将是从上到下分级分权限的,从省部一级的管理,到城市指挥中心,再到更细的分管系统。商业化的智能交通系统,更不用赘言,因为对他们来说,系统化和一体化才可能成本更低收益更大。
将养成为服务付费的习惯
目前一些领域迟迟在原地踏步的原因不仅在于行业同质化严重,创新氛围太低,侵权现象严重,也在于市场培育得不够,商业模式上不成熟,消费者没有养成付费的习惯。这包括交通信息和地图等一些面向个人客户的服务。
新鲜出炉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中,将扩大内需作为第二大点论述,特别强调了保障和扩大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
节能减排方面的作用将被强化
交通是碳排放大户,而节能减排目前已经升级为国家战略,ITS在节能减排方面的作用也愈加为决策者所重视,节能减排的硬指标任务压力下,ITS也将会被作为一个不可或缺的措施加以实施。
可以预见的是,ETC的普及和全国联网只是时间问题;智能公交也将覆盖90%以上的一二线城市,BRT将会在更多的二线城市出现;一线城市将完成信号优化;道路监控全面覆盖所有大中城市,进入成熟的升级换代阶段。因为这些都有利于管理,同时也有利于节能减排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