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春以来,中国移动支付持续升温,中联通上周高调成立了“沃易付”公司,注册资本2.5亿;中电信天翼支付公司3月份已成立。虽已入股浦发银行,中移动却为成立支付公司踌躇满志。同时,银联也没有停止移动支付市场“蛋糕”的划分,数十张移动支付的牌照发到第三方支付公司手中。
目前,我国拥有超过8亿的手机用户,是世界第一大手机用户国,手机支付已成为继卡类支付、网络支付后的又一大潜力市场。据易观国际最新统计显示,2010年,中国移动支付用户数已经达到1.5亿,而到2013年这一数字将增至5亿,移动支付的规模也将达到235亿元。
由于我国网民接近了5亿,手机上网用户接近3亿。手机支付的高速发展,移动互联网支付如弦上箭。网民通过登陆互联网账户支付购物也逐渐成为一种消费习惯。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通过手机上网登陆账户进行购物将成为一种潮流。但是,由于手机屏幕较小,输入法等困扰,再加上要输入较长的用户名和密码,因此操作并不便捷,这也成为阻碍移动互联网支付的瓶颈。
最近,接近5亿用户的支付宝和突破2亿用户的UC浏览器“联姻”,推出了国内首款内置支付手机浏览器,用户在网站上购物时,可直接使用支付宝最新的安全支付功能进行付款:只用与支付宝账号绑定一次,以后的200元以下小额付款都可一键完成,无须输入密码。
我们知道,目前在手机网银上进行转账、充值等操作步骤异常繁琐,除了每次都要输入16位卡号和密码还需输入验证码等,其过程混杂了数字与英文,整个过程耗时又费力,这为手机网银支付造成了“瓶颈”,让很多想通过手机支付的用户望而却步。笔者了解到,支付宝在已联合工行、建行等10家银行开通快捷支付服务,当前已经累积300多万用户,而快捷支付的成功率已经达到线下刷卡水平。
随着移动支付市场的发展,类似支付宝和UC这样的平台,让个人用户与商家都将寻找更符合用户需求的支付方式,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移动客户端采用支付宝网上安全支付。而诸如这种小额支付平台,一方面,给手机用户带了便利;另一方面,让更多用户养成手机上网移动支付的习惯。
我希望看到除了UC,还有腾讯等更多浏览器能开通手机支付平台,尤其是在3G、4G时代,智能手机时代,这对移动互联网支付的刺激作用是难以估量的。
据媒体报道,日本市场已经很为成熟,因为NTT CoDoMo主导,拥有5000万手机终端,占据了全国人口的四分之一,移动互联网支付成为重要的渠道。日韩的经验告诉我们,实行了手机实名制之后,小额移动互联网支付安全已经不是问题。
不过,Google、亚马逊和苹果所开发智能手机支付技术,市场表现却差强人意。Forrester最新研究报告显示,这项技术的普及仍需数年的时间:仅有12%的美国成年人和6%的欧洲成年人通过手机进行交易。
从全世界范围看,手机支付仍然处于市场培育期,我国市场尽管前景美好,但是仍然面临着巨大的瓶颈,需要新的市场模式来突破。其实,要解决这个难以,首先要解决手机支付的难题。
关于支付标准之争,此前在我的博客文章《银联和移动运营商,谁在装孙子?》有过分析,中国拥有8亿手机用户,手机支付的便利性、高效率、低成本、时尚性成为其发展的推动力。我们应该看到,由于各方利益的博弈,移动支付在中国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未来,仍然具有诸多变数。譬如,标准之争,安全之争还有牌照之争。
不过,移动互联网支付仍然要面临诸多瓶颈。
第一,标准不统一。中移动2.4GHz移动支付方案,中电信和中联通支持和银联则采用13.56MHz标准。“标准之争”即便会给手机支付带来一点障碍,但是,仍然无法阻挡移动支付的市场潮流。移动互联网同样如此,不同手机终端,不同企业的浏览器是否兼容?这是个问题。
第二,移动支付不赚钱,银联职能是转账结算,利润很薄,甚至是服务大众,第三方支付企业无利可图。移动互联网支付,更是没有成功的模式可以照搬。譬如,手机浏览器企业和支付企业如何分成?
第三,终端是个大问题。用户在在PC上支付,屏幕较大,但是在PC上登录网页支付,号码较长,操作起来并不便捷。如果嫁接到手机上,受制于屏幕,如果不是智能手机,操作更为不便。
第四,一提到网络支付、移动支付,就与安全和扯上了关系。是手机支付无法掩饰的缺陷,也是互联网支付需要克服的瓶颈。作为移动互联网,依赖于网络,也要依赖于手机终端,所以还需要漫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