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建筑革命正在进行。但面对智能家居的兴起,到底谁来“买单”?谁又必须准备“接招”呢?
看电视睡着了,电视会自动关上;半夜上厕所,不用担心还要摸黑开灯;即将返抵家门之前,可以先透过手机开启冷气,并且自动调整到预设的温度。不同于传统建筑,“智能家居”强调运用多样化的资通讯(ICT)感测技术,让住宅拥有自己的神经、耳朵,甚至可以主动判断,因应人的需求,然后透过自动化控制,减少人力操作,希望满足人们安全、健康、舒适、便利及节能等需求。不过,大多数开发商和购屋人可能会问,这要付出多少代价?果真有人需要吗?能够让房子更好卖吗?
智能家居是必然的趋势
或许目前对于许多开发商来说,智能家居似乎还是个既遥远又花钱的“梦想”。不过,在房屋行销的观点,当黄金地段、奢华的装潢、齐全的公共设施、严密的保全,都已经逐渐无法明显刺激消费者需求时,符合“科技始终来自于人性”的智能家居,或许是一个值得用来创造建案附加价值的新选择。事实上,包括远雄建设、世和开发、生产力建设等业者,都因为主打配备高速网路、整合服务的智能家居,不但成为话题,也连带达到吸引消费者购买的效果,即使每坪单价较高,依然热销。
智能家居的技术够成熟吗?
不过,尽管有些开发商发现智能家居的价值,却还是受到某些技术问题困扰,影响投入信心。
整合搞不定?
整合便是最常听到的问题。这里所谓的“整合”,包含“设备之间通讯介面的整合”与“系统管线的整合”等两个层次。建筑师邱勇标指出,当资通讯ICT设备要接进智能家居的弱电线路时,如果系统介面不能相通,就会产生整合问题,导致智慧化系统功能不完整或运作效果不彰。另外,财团法人台湾建筑中心执行长许铭文表示,由于各家厂商之间的合作态度还不够积极,各自为政的结果,愿意提供通信控制协定让SI整合的厂商不多,也确实侷限了智能家居的发展。施耐德电机终端控制事业部副总经理左兆晏也表示,目前新建筑一般都已由固网业者布建光纤网路至各大楼的受信室,再以CAT5或CAT6的网路线分配至各住户。如果建置的智慧控制设备没有办法走这样的通讯介面与网路连线,就失去住宅智慧化“整合控制”的意义了。
此外,邱勇标说,目前新建住宅在建置监控、消防与通讯等系统时,因为大多由不同的承包商负责,往往有建置时间不一,管线布线各自为政的情况,对于通常最后进场施工的智慧系统厂商来说,面对错综复杂的管线,经常增加施工的难度,也容易出现讯号干扰,日后查修时,会非常麻烦。
设备不体贴?
生产力建设总经理张芳民表示,当ICT产品要介入家庭的日常生活时,拥有友善且美观的设计介面,就变得非常重要。然而,目前许多智能家居控制产品厂商,似乎还没有真正从生活实用面去思考,自然难以拉近与使用者的距离。另外,科技城总经理曾隐裳也表示,目前智慧居家系统整合商的服务细腻度,其实也普遍不够理想,多半的作法,还是让客户去牵就设备,而非充分了解使用者的习性与需求,“量身订做”出真正符合客户使用的设备。还有业者表示,许多建设公司初期建置智慧居家设备时,缺乏良好的规划,也没有审慎寻找合适、专业的施工厂商,结果过了几年,许多设备就因为操作不便或物流等后端服务不佳,被住户束之高阁,形同虚设。
价格难高攀?
谈起许多开发商对于智慧建筑的第一印象,就是“贵”!友电企业总经理辛建岳表示,目前推动智能家居最大的挑战,其实在于购买者与使用者不同。他指出,对于建置智慧居家设备的开发商来说,许多只是着眼行销效益,并不是真正有心推动智能家居,所以能省则省,如果背后又没有明显的消费者需求支撑,在建置心态上,自然不可能像使用者一样。
服务吃力不讨好?
除此之外,后续维运的责任问题,也是一些开发商迟迟不敢投入的关键之一,因为稍一不慎,就可能“赔了夫人又折兵”。有些开发商指出,智慧居家设备使用一段时间之后,难免会发生故障,但这时谁应该负责维修,就成为一大问题。由于这是开发商的责任,或者是设备供应商的责任,有时难以厘清,加上后续维修成本不易估算,还有周边服务厂商合约洽谈与服务计费方式等问题,许多开发商为了怕麻烦,或者担心投入成本太高,结果宁愿保持距离。
改善方法-设备模组化
为了改善整合与安装、布线的问题,施耐德电机终端控制事业部专案业务经理黄綉雅表示,有些业者目前其实已经将相关的智慧居家设备产品模组化,比如推出的RF(Radio Freqency)射频控制器模组,只要将原来的电源开关换成背后附有此模组的开关,就可以透过内建的RF接收发射器,直接对家电进行控制,不用再另外拉控制线。如此一来,除了让新建筑要汰换设备更方便,连旧建筑要享受智慧生活,也不再为了管线布建问题所苦。许铭文也补充,根据统计,一套智慧居家系统,光是空间及装修的整合成本,可能就高达5成,另外3成则是资讯流的整合成本,而后续软、硬体设备采购费用其实只占2成的成本。因此,使建筑物的空间设计及综合布线,具备扩充、整合能力,可大幅减低整合及智慧化的成本,另外若能再透过模组化的方式,有效解决整合问题,使消费者的智慧化选择更多元及弹性,不但可以提高购买者或使用者的心防,也有助于降低整体建置成本。
改善方法-列为标准配备
曾隐裳表示,智慧居家设备模组化后,固然可以让客户视预算多寡,更弹性地采购搭配,不过若要让这类产品的成本大幅降低,最有效的方法,还是要靠大量使用,才有可能达到一定的经济规模,而最佳的做法,就是将这类产品列为新建住宅的标准配备。目前也有越来越多的开发商,陆续将一些智慧家居产品,纳为建案的标准配备,遵宇科技行销业务部协理马国伦表示,这不但有助于降低采购成本,更重要的是,也唯有“户户标配”,才能够建构智慧社区的服务,比如社区讯息公布、公设使用预约等,让智慧化服务的效能更扩大。另外,邱勇标表示,若各户的智慧居家系统由开发商统一采购、建置,不但规划上比较有一致性,对于智慧设备系统整合商的施工品质与维护服务要求,也会比起大楼管委会更具强制力。
改善方法-配合装潢需求
不过,虽然开发商把智慧居家设备列为标准配备,许多客户还是可能因为室内装潢的考量,要求移动预设接点的位置。由于过去曾有住户到了交屋时才要求更改,或是找了不熟悉智慧化工程的室内设计人员自行移点,导致影响施工品质或后续运作效果,让住户误以为是设备出了问题,进而引发对开发商的不满。马国伦表示,为了避免后续可能引起的验收争议,减少客诉纠纷,有许多开发商都会明确订定出一段“回应时间”,让住户从灌浆到粉刷这段期间,可以免费提出更改接点配线的需求,不过,如果超过回应时间,系统承包商通常就会视更动幅度,向住户提出重新布线的报价。显然,若双方若一开始就有明确的约定,发生纠纷的机会,也会相对减少。
改善方法-提供弹性选择
智能家居不应该与豪宅画上等号,更不是有钱人的专利,使用者还是可以依照个人的能力与需求,决定建置的等级与规模。许铭文也指出,其实智慧化建置是有层次的,比如选择只能将灯光、空调及电气等线路整合至控制开关上,做简单控制的系统,价格相对就会便宜许多。而中高阶系统则可依照需求,再选配大型触控面板、门禁、空调、视听影音、远距医疗照护等进阶智慧化控制系统。
改善方法-政府应扮演关键推手
当然,若要促使开发商愿意全力打造智能家居,也势必需要政府扮演更关键的角色。然而,政府相关单位目前积极提出的办法,究竟还有哪些改善空间呢?
改善方法-把使用者当作诉求对象
目前已建立智慧建筑的认证制度,并分别提供“候选智慧建筑证书”与“智慧化建筑标章”;前者是针对规划设计阶段的新建筑,后者则是针对已完工且取得使用执照的新旧建筑进行评选。只要开发商或大楼管理单位主动提出申请,经专家评估,至少符合4项指标后,就可获颁证书或标章,政府希望藉此鼓励更多开发商投入,并促使厂商提升技术。
改善方法-提供产业适度保护
目前台湾地区愿意投入智慧居家控制设备的业者有限,这或许与政府缺乏配套的保障政策有关。马国伦强调,唯有政府愿意订定清楚的“游戏规则”,才能让业者积极投入。他指出,以韩国为例,当地法规规定,开发商在实体屋装设的智慧化控制设备,必须与样品屋完全相同,同时订有产品认证标准,而且一旦成为示范设备,政府还会大力推荐,并协助与开发商媒合,藉此督促产品供应商与系统整合商,提升技术能力。台湾则因为没有这样明确的制度,让有些开发商为了降低成本,改用较便宜又强调功能相仿的“同级品”,其效果可能就无法保证。而实实在在作生意的厂商,反而无法取得订单,成为恶性竞争下的牺牲品。长期下来,将会大大降低业者投入意愿。而对于开发商来说,选择性变少,又何尝不是损失。因此,有些业者建议,由于台湾地区目前还处于智能家居的市场教育阶段,政府应该提供相关产业适度的保护,而非一味地担心图利厂商,导致台湾地区市场因过度开放,无形中造成智能家居发展的隐忧。
改善方法-订定综合布线法规
而追根究底,能够让一栋住宅智慧化的最基础条件,就是布建完整的可扩充的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周光宙表示,智能家居最重要的是拥有健全的“神经系统”,因此在布线等配套的相关技术法规上,也应该与时俱进。所以,就像中国订有完善的“综合布线法规”,许铭文表示,希望未来也能制定类似的建筑法规,让建筑师、电机技师与智慧家居设备系统整合商,都有规则可循,打好智能家居的基础。对此,周光宙表示,目前政府已开始采取相关动作。
改善方法-公部门应率先整合
另外,目前政府有多个单位都在推动智慧生活居家产业,但建筑业者与系统整合商,却未必了解各单位的职掌及分工的差异,因此给人多头马车的感觉。有建筑业者就认为,政府相关单位应该率先整合相关资源,厘清分工,并且加强与建筑业界的接触与互动,让开发商有更深入的了解,才能更懂得运取用公部门的资源,有效推动智能家居市场。
智能家居是值得重视的商机
台湾建筑中心董事长徐文志强调,“智慧化”并不是一味地追求先进和尖端的技术,而是开始以“人”为本位思考,利用高科技,达到更体贴、更安全的生活方式。周光宙指出,若以智能家居长期带来的安全、便利及永续的效益,所能取代的人力负担而论,建置成本根本就微不足道。更重要的是,他强调,智能家居已不再是小说或电影的情节,而是现在正在众人你我眼前发生的应用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