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地面积约2.73平方公里。由运动员村、技术官员村、媒体村、国际广播中心和主新闻中心、亚运公园等组成。运动员村(不含国际区)、媒体村、技术官员村合计总建筑面积约113万平方米。建成后将为14700名运动员和随队官员、10000名媒体人员及2800名技术官员提供赛时生活和居住的场所,亚运会结束后将作为居民住宅。
从2010年亚运会花落羊城那一刻起,“环保先行”的理念就为这届盛会定下浓浓的绿色基调。务实、高效、拒绝奢侈,广州省钱办亚运,却毅然在“环保”二字上不惜重金大做文章。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广州亚运城2007年11月底正式开工建设,三大居住主体区域工程进展顺利,即将在今年4月封顶,数项环保最新技术的应用将其“武装到牙齿”。走近这座莲花山下、珠江水边的亚运“城中城”,一座充满岭南水乡韵味的未来都市,轮廓已逐渐清晰。
建筑施工
技术含量高频频出“考题”
据悉,亚运城建设继运动员村三栋公寓楼封顶之后,今年4月20日技术官员村楼盘将结构性封顶,运动员村也将在5月份全部封顶。预计到明年5月30日,亚运城将全部建成交付使用。
“综合体育馆的技术含量很高,使我们的施工任务加重,例如整个综合馆顶部的右侧边缘,需要200多个相切圆组成弧边,且全部为大跨度钢结构,从土建施工到安装都比较困难。”亚运城综合体育馆项目施工方介绍,从效果图可以看到,综合体育馆造型飘逸。主体结构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最大跨度99米,幕墙面积65000多平方米。从外观看,综合体育馆一侧像海龟,一侧像海豚。
技术运用
真空垃圾收集令嗅觉焕然一新
据介绍,亚运城还将实施综合管沟、真空垃圾收集系统、分质供水、建筑节能、数字化社区及智能家居等多项新技术、新工艺。
应用于广州大学城建设的综合管沟技术取得成功,节约了93%的地下空间。记者获悉,亚运城将设有雨水、污水、燃气、电力、电信、给水及垃圾管道等7大管线。届时,电力、通信、高质水、杂用水等各种地下管线集中布置在共同的地下管廊里,实施共同维护、集中管理。
为了完善运动员的住宿环境,亚运城将使用真空垃圾收集系统。据介绍,真空垃圾收集系统工作原理与水管、煤气管和排水管等其它城市基础设施中一样,将收集运输的过程由地上转入地下,通过预先在地下埋设好输送管道,用气力传输技术将散落在各处的生活垃圾,以50-7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抽送到中央垃圾收集站并压缩进一个密封的垃圾收集罐中,最后由环卫卡车运往最终垃圾处理场进行处理。整个收集与运输过程和人流完全隔离,有效避免了垃圾收集过程中的视觉、嗅觉污染,让运动员的鼻子不再受垃圾臭味之苦,使嗅觉焕然一新。
亚运城的雨水综合利用系统实现了真正的节约资源。分质供水包括高质水和杂用水。与人体直接接触的用水选用高质水,不与人体接触的选用杂用水。记者了解到,杂用水水源选用雨水,不直接采用江河水,用于冲厕、道路与场地浇洒、洗车、绿化及河涌补充水源等。由于雨水综合利用系统在场馆屋顶收集雨水,为场馆提供杂用水,也意味着“冲厕所不用花水费”。
建筑能耗
居住区节能率达65%
亚运城整个建筑群将按建筑节能率划分为三个层次:低能耗建筑示范———亚运城居住建筑组团(媒体村、运动员村、技术官员村居住建筑),节能率为65%,示范建筑面积约110万平方米;绿色建筑示范———广州亚运城综合体育馆(大型体育馆三星级绿色建筑),节能率为60%,示范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建筑节能示范———广州亚运城整体,节能率为50%,总体节能率大大高于国家标准50%的要求。
数字化社区也是亚运城的亮点之一。亚运城将全面实施数字化社区项目,局部试点智能家居技术。数字社区建设的核心是建设以信息网、控制网、通信网和电视网为中心的社区综合网络系统,实现环境和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监控。专家认为,与普通家居相比,智能家居不仅具有传统的居住功能,还能提供安全舒适、高效节能、具有高度人性化的生活空间。
绿色交通体现“绿色亚运”理念。赛时亚运城将提供自行车免费租赁、电瓶车以及步行等各种绿色交通系统,城内出行方式将对机动车的依赖性从80%降低至约30%,可降低四成机动车尾气排放量,市政道路上平均车速可提高20%。
此外,据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介绍,根据规划,在亚运城里纵横曲折的主干道、支路上,都为自行车留出了一席之地。在比较宽的道路上,将按照中央绿化带—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自行车道—人行道的顺序来安排小车、自行车和行人的空间;在比较窄的道路上,则按照机动车道—自行车道—人行道来安排空间,确保每条路上都能骑自行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