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建筑标准滞后,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这已是业内公认的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除了新技术层出不穷、更新换代速度太快之外,还与参与标准编写人员的实践经验息息相关。 

    我国在制定行业标准时,编写者大都来自专业院校、设计院,这些研究人士理论知识丰富,缺乏实践经验,针对某些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往往犹如隔靴搔痒,没有抓住问题的要害,未能获得专业人士的认可。 

    在市场上进行竞争活动的智能化企业,在多年的摸爬滚打中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对行业发展现状以及未来技术的发展趋势了如指掌,对行业热点问题能够形成客观的认识。这些优势使他们在编写行业标准时理应获得更多的话语权。纵观欧美等发达国家,行政主管部门将标准编写权“下放”到基层,让实力雄厚、在行业中颇具威信的企业在标准编写过程中唱“主角”,主管部门和业内专家发挥“把关人”的作用,只需掌握标准的大体发展方向。在这种体制下,企业能根据行业的现状和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趋势编订各种具体的细则,规范业内其他企业的经营行为。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在市场博弈中的企业,他们对行业的认识会比旁人更深刻。因此,在行业标准制定的过程中,多留给企业一些自由空间,放手让他们制定自己的“游戏规则”,会给智能建筑行业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免责声明: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自其它平台,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及立场。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处理。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