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天夜夜华灯如昼的北京王府井,23日晚破例暗淡了30分钟。当日,这一以“节能减排全民大体验”为主旨的熄灯行动,共在全国8个城市展开。
在全球变暖、能源危机的大背景下,建设“节约型社会”已是共识。但是,这一攸关国家生存命运的历史性任务,似乎陷入了“知易行难”的尴尬:都说它重要,但是在现实中,它的重要性有时还停留于口头和纸面。
其实,“节约型社会”作为一种社会改造,它成功的前提是,必须先形成一个人人信仰的社会价值。也就是说,要让节约摆脱功利色彩,内化为社会大众心灵的认同与需要,如此才能让节约的理念真正嵌入国家制度,成为每个人的生活方式。无疑,这种社会价值的建立要靠持之以恒的公众教育,而目前,这样的教育存在诸多空白。而一些发达国家的节能教育,从幼儿园起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
此外,层出不穷的环保社会行动更时刻给社会敲响能源警钟。像“熄灯”这样的环保行动早已在世界很多城方展开,从白金汉宫、埃菲尔铁塔、罗马圆形剧场遗址、希腊雅典议会大厦,到金门大桥、悉尼歌剧院……它们都曾以一次次的“熄灯”,表达人类对现代文明的反省,唤起人们对地球未来的担忧。
同样,此次王府井大街的熄灯,也渴望点亮北京人所欠缺的节能意识。由于强大的经济实力和首都的特殊地位,长久以来,北京几乎处于一种安乐无忧的状态,很少感受到资源紧张对自己生活的冲击。油价逐年上涨,却延缓不了私家车进入北京家庭的速度;北京的各种生活成本中,天然气价格比同类城市低很多;北京的年降水量现在和以色列相差无几,但公众似乎并未感到用水紧张;北京的用电量高速增长,却几乎不需要拉闸限电……生活的安逸,使得北京居民总是认为能源危机离自己很远,从而缺少必要的忧患意识。
可见,“熄灯”看似微小,启蒙意义却不可小觑。我们需要更多类似的环保行动,唤醒危机意识,改变生活习惯。从这个角度上看,偶然的能源紧张并不是坏事,它反而能使人们对能源紧张产生切肤之痛。而此次“熄灯”行动,至少也促使我们反思近些年来蔓延全国、被许多城市甚至一些乡镇引以为时尚的“亮化工程”。
王府井大街熄灯30分钟,就节电1500度,那么,北京那么多“亮化工程”和灯火辉煌的户外广告牌,它们耗费的能源又是怎样一个数字?据报道,北京高能耗照明一年就“浪费”一个秦山核电站,我们城市的夜晚需要如此明亮璀璨吗?而放眼全国,如果去掉一些不必要的“亮化工程”,又能节省多少电?
在发达国家,城市大规模亮化的理念正在被抛弃,夜晚的人工白昼甚至被认为是一种光污染。在德国的公共场所,城市大型景观照明设施点亮夜空的现象很少见,法兰克福的摩天大楼只有少许的泛光照明,但没人会因此怀疑它的欧洲金融中心地位。日本银座是世界有名的商业街,但它比不上我国许多城市“亮化工程”的光彩夺目。
节能减排需要从一件件具体的事做起。既然“王府井熄灯”行动,再次证明了目前城市亮化与节约型社会理念的不够协调,那么,城市政府是否应该深刻反思,并及时拿出改革的计划?但愿,“熄灯行动”能够成为政府和公众达成节能环保共识的一种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