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智能建筑发展大潮推动下,亚洲智能建筑发展迅速。中国大陆及港台地区、日本、韩国、新加坡、印度等智能建筑也应运而生,成为当今世界智能建筑业发展的一股主要力量。

  智能化建筑起源于80年代初期的美国,当时跨国公司为提高国际竞争力,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纷纷改造或兴建以高科技装备的高科技大楼(Hi-Building)。同时,高科技公司为了增强自身的竞争和应变能力,对办公和科研环境进行积极改进,以提高工作效率。1984年1月美国Connecticut州Hartford市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智能大厦,它是由一座旧金融大厦改建而成,被定名?quot;都市大厦(City place Building)。这座38层高,总建筑面积达10万多m2建筑,使客户不必自己添置设备,便可获得语言通讯、文字处理、电子邮件、市场行情信息、科学计算和情报资料检索等服务。此外,大厦实现了自动化综合管理,楼内的空调、供水、防火、防盗供配电系统等均由电脑控制,使客户真正感到舒适、方便和安全。由此,引起各国的重视和仿效,发达国家和某些发展中国家纷纷开始智能建筑。进入90年代,美国开始实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作为其结点的智能建筑更受到重视。在智能建筑领域,美国始终保持技术领先的势头。据不完全统计,美国改建和新建的办公楼约70%为智能建筑,计上万座。

  关于智能建筑,国际上尚无统一的定义。人们普遍认同美国”智能建筑学会”(AIBI)的定义,即智能建筑是建筑、装备、服务和经营四要素各自优化、相互联系、全面综合并达到最佳组合,以获得高效率、高功能与高舒适的建筑物。智能建筑的构成至少必须具备三大系统:即设备管理自动化系统(BMS)、通讯网络系统(CNS)、及办公自动化系统(OAS)。这就是通称的”3S”大厦。

1 亚洲智能建筑现状
  中国智能建筑建设始于1990年,随后便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北京的发展大厦可谓是我国智能建筑的雏形,随后建成了上海金贸大厦(88F)、深圳地王大厦(81F)、广州中信大厦(80F)、南京金鹰国际商城(58F)等一批较高程度智能大厦。据不完全统计,至2001年底,国内已建成的智能建筑约有2300幢。按国际标准设计、施工与管理。目前在建的智能建筑大厦已转向大型公共建筑,如会展中心、图书馆、体育场馆、文化艺术中心、博物馆等。其投入不菲,如深圳图书馆和艺术中心,总投入约16亿元,智能系统占1亿元左右。外刊预测,21世纪世界一半以上智能化建筑将兴建在中国。

  中国台湾的智能大楼起步较早,1989年竣工最多,1991年已建成约1300栋,其中有233栋具有较高智能化,以台北市密度最高。1992年制定《智慧型建筑指标与基准》,对智慧型办公大楼用”安全防火、办公通信、环境基准、电源管道及省人管理”等五项因素作为评估标准,分为”高智慧型、OACA缺乏型、BA导向型及低智慧型”四类,显示了特有的作用和经营管理理念。

  中国香港智能办公大楼兴建也较早,八十年代建成汇丰银行大厦之后有立法大厦、中银大厦等一大批智能建筑,以香港岛皇后大道密度最高。香港人以精明的商业眼光开发营建智能大厦,以鹰君中心开发的花园道万国保通广场为例,从1989年投入到策划,商业性考虑及建筑美学考虑,市场因素及技术因素,实际应用与设计概念全方面策划,十分成功。 

  日本从1985年始建智能大厦,并制定了从智能设备、智能家庭到智能建筑、智能城市的发展计划,成立了”建设省国家智能建筑专业委员会”和”日本智能建筑研究会”(JIBI),预计到本世纪末将有65%的建筑实现智能化。新加坡政府为推广智能建筑,拨巨资进行专项研究,计划将新加坡建成”智能城市花园”。韩国准备将其半岛建成”智能岛”。印度于1995年起在加尔哥达的盐湖开始建设”智能城”。

  下面介绍亚洲地区九大典型智能建筑:

  BNI Building位于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的商业中心,它竣工于1989年。建筑面积共73000m2,共32层,楼层面积1554m2。采用单层着色玻璃和VAV变风量调节。楼层高3.75m,并采用中心BA系统。每9m2设一个音频和一个数字输出端口。

  Century Tower位于日本东京的中心,竣工于1991年。建筑面积共26700m2,共21层,楼层面积1398m2。采用双着色通风玻璃和VAV变风量调节。楼层高3.8m,并采用中心BA系统。每10m2设一个音频和一个数字输出端口。

  Soon-Hwa Building位于韩国汉城的中心,竣工于1992年。建筑面积共27708m2,共20层,楼层面积1200m2。采用双层着色通风玻璃来阻止冷凝,VAV变风量调节。层高3.65m,并采用BA系统。每10m2设一个语音和一个数字输出端口。

  NTT Makuhari Building位于距日本东京80公里的商业中心,竣工于1993年。建筑面积共174717m2,共25层,楼层面积5854m2。采用单层着色玻璃和VAV变风量调节。层高4.1m,并采用BA系统。每10m2设一个音频和一个数字输出端口,并设置二个竖井。

  香港电讯大楼位于中国香港的中心,竣工子1995年。建筑面积共55346m2,共42层,楼层面积1503m2。采用单层着色玻璃和VAV变风量调节。层高3.6m,并采用网络BA系统。每1.8×18m设有两个音频和数字输出端口。

  Techpoint位于新加坡轻工业区,竣工于1995。建筑面积共42880m2,共6层,楼层面积10086m2。采用单层着色玻璃,FCU用在走廊,VAV用于办公室。层高4.6m,并采用BA系统,信息端口按需设置并提供二个竖井。

  Wava Tower位于泰国曼谷的中心商业区,竣工于1998年。建筑面积共49000m2,共27.5层,楼层面积1257m2。采用双层着色玻璃和VAV变风量调节。层高3.7m,并采用BA系统,信息端口按需设置并提供二竖井。

  金贸大厦位于中国上海浦东新区,竣工于1998年。建筑面积共266000m2,共88层。它是中国最高的建筑,也是世界第三的高楼,总高度为420.5m。它是世界上最高的酒店。金贸被设计为可以经受得住上海的”龙旋”风,包括风速为200km/h的台风。大厦的建筑风格让人想起中国古代的塔,随着它的增高柔和的台阶使之形成一种韵律图案。

  Petronas Twin Tower位于马来西来Kuala Lumpur的中心,1997年竣工。建筑面积2417602m2,共88层。别具一格联体双塔的建成归功于KLCC的发展,两个塔之间由两座长为58.4m位于41层和42层天桥相连。它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达452m。在每一个塔上有76部电梯其中有29座是双座的高速电梯。塔的建筑沿袭了伊斯兰风格。BAS提供中央管理、空调监控、灯光控制和能源管理服务。BAS局域网基于两个相连的LAN;基本LAN连接到指挥中心控制器,辅助LAN提供了与终端便利的通讯。整个KLCC中央空调设备是由30000t冷水的动作产生的,这些冷水是由采集自然水的设备、各种涡轮制冷和其他电制冷产生的。

  安全委员会(SC)总部位于马来西亚的Kuala Lumpur省Bukit Kiara市,竣工于1999年。建筑面积共100000m2,集成了6层的表演台和5层的办公楼。从1层到4层外墙上装有热通风管道。这里最特别的是具有一个由双层玻璃组成的1.2m宽的格带,它有多重用处:主要用来走路,也可以用来通风,也是播放音响的地方。所有的电子和机械子系统如:电梯、MVAC系统、火灾报警系统、采光、灯光、泵等都被集成在BAS系统中,它同样可以根据客户的要求集成到办公自动化中。 

2 亚洲智能建筑学会成立与宗旨
  亚洲智能建筑学会,英文全名为:Asian Institute of Intelligent Buildings缩写为(AIIB)。应亚洲智能建筑学会(AIIB)组委会的邀请,我有幸和一些专家学者于千禧年的12月14日,去香港参加了成立大会与专业学术报告会。共有二百多位来自香港、中国及亚洲各国的专家及美国等一批企业家到会祝贺。亚洲智能建筑学会假座香港城市大学举行成立典礼,标志着亚洲首个专为鉴定智能建设业而设的专业学会正式成立,亚洲智能建筑学会矢志推广业内接纳的智能建筑标准及技术予以公众,是次成立仪式,是亚洲区智能建筑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这次成立典礼由亚洲智能建筑学会主席苏廷弼博士及执行委员梁以德教授主持,并邀得香港城市大臣学院副校长锺宝漩教授,唐英年议员,房屋委员会主席郑汉钧博士及屋宇署署长梁展文先生致辞。成立典礼后,举行了专业学术讲座,吸引了许多业内人士到场参与。讲座由中国土木工程科技基金委员会主席许溶烈教授,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力学及材料部部长张建平博士,香港大学黄国俊博士以及香港城市大学建筑系苏廷弼博士等先生主讲。 [Page]

  亚洲智能建筑学会的成立是要为亚洲区智能建筑建立一套统一的定义及标准,担任亚洲区智能建筑之独立检定机关,并于亚洲智能建筑发展上扮演领导角色。同时,亚洲智能建筑学会将把智能建筑的优胜之处推广于社会,令香港社会能接纳智能建筑的好处,并予以采纳。透过与国际同类组织合作,亚洲智能建筑学会定能为亚洲提供有关智能建筑的最新发展。 

  亚洲智能建筑学会2002年1月14日召开周年大会,IBNet派团赴港参加,中国建筑业学会智能建筑专家网(IBNet)理事长许溶烈博士发了贺电。我本人有幸率代表团参加了大会。AIIB学会会长梁以德教授致欢迎词,评议会及执委会主席苏廷弼博士做了工作报告,香港规划地政局曾俊华局长及立法会议员(工程界组别)何钟泰博士及我本人分别在大会上致辞。会议开的隆重、热烈、简要,亚洲各国智能建筑专家及香港建筑界、政府要员、企业家共两百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AIIB主席苏廷弼博士在会上介绍了一年来AIIB所做的大量有效工作,宣布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专家网(IBNet)与AIIB已结成友好学会,承认IBNet为AIIB中国分会,不再另行成立。

3 亚洲智能建筑今后的发展
1.创办亚洲智能建筑英文版杂志
  苏主席同时宣布2002年7月将创刊《亚洲智能建筑》(Asian Intelligent Building)英文版杂志,中文版沿用《城市·建筑智能系统》名字。这将大大促进我国智能建筑专家与世界各国专家之间交流的桥梁,提高我国及亚洲智能建筑综合水平。

2.亚洲智能建筑学会苏廷弼主席提出了智能建筑定义及评价元素将在亚洲各国推广。
3.今后2年完成亚洲各国分会组织成立。
4.制定亚洲智能建筑设计标准及评估标准。

免责声明: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自其它平台,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及立场。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处理。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