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enna Acoustics来自世界音乐之都奥地利维也纳,现今在西门町通称影音一条街的中华路也能见到听到。位于闹区的概念音响目前展示了Vienna Acoustics的次旗舰喇叭Liszt,搭配Auralic网络数字串流讯源与MBL扩大机,由概念音响人称哈爸的曾毅民先生多日调整,成就非常优质的美声。
概念音响正对中华路,白色招牌很显眼,内部有两层楼,一楼以小型音响器材和家电为主,二楼则有两间High-End级音响试听室。
一楼陈列较小型的书架喇叭和器材。
二楼试听室才是我们今天的重点唷。
纯白次旗舰担纲重任
入门后可以看到有多组落地喇叭整齐地排开,音响门市需要服务不同需求的客人,随时准备十对喇叭随伺在侧都是很正常的。位于主位的便是本次主角全白色钢烤的Vienna Acoustics Liszt。Vienna Acoustics的外型辨识度是相当清楚的,可以看到中高音同轴单体与众不同,中音单体振膜在视觉上呈现半透明乳白色,花费多年研究独家开发的15cm中音平面振膜「Flat-Spider-Cone」,并委由ScanSpeaker制作。低音振膜则使用X3P聚合物与玻璃纤维作为振膜材料,纯透明无色,也能看清楚振膜背面的Spider肋骨设计。这是两个最容易分辨Vienna Acoustics喇叭产品的特征。
自家技术独树一帜
采用自带阻尼特性的特殊X3P聚合物与玻璃纤维材料混合制作,在振膜背面具有12个16mm的支撑肋骨,放射性分布就如同名称所表示的spider,可以增强振膜整体结构刚性,低质量、高刚性的振膜可以很好地重现瞬态响应与高解析的声音。设计团队所开发的平面振膜本身材料不带音染,而以平面取代一般常见的锥形设计也能避免振膜因为形状而产生锥角衍射。中央位置则是30mm手工制作与涂布钕涂层的丝质球型高音单体,同轴设计能重现最好的时序与相位正确性,整体使用强力的钕磁铁驱动,并搭载50mm大音圈。
严谨配对出厂
低音单体共使用了3个7吋独家Spider Cone设计,低音单体分为两部分,包含搭载的箱体也由7个支架切为两部分,最上方的低音单体独立1个腔室,作为中音与低音的过渡衔接频段,背面具有独立反射孔。底部的2个低音单体共享另一个箱体腔室,负责重生此喇叭最低沉的频段,并具有另一个低音反射孔。Vienna Acoustics的喇叭所使用的单体配对皆经过严谨的测试,与标准参考值的差异皆在0.3dB以内才会搭配使用。
Vienna Acoustics Liszt乘载中高音单体的上半截箱体不但是独立的,而且还可以左右转动调整向前方的投射角度,这对于喇叭摆位和调整非常具有优势,可以在家居空间不足的状况下增加调整弹性。
内部腔室各自独立
喇叭背面一共有三个反射孔,但并非都是低音使用,上方是中音的反射孔,这是设计师Peter Gansterer先生的巧思,在他测试同轴中高音单体所要使用的箱体结构时发现无论结构如何坚固,封闭式的设计都会让结构成为空气阻力,单体要推出空气时也是如此,但是当箱体并非封闭式时,阻力就小得多,实际测试后声音也更好,有更快的速度和分辨率,而且响度最大承受能力会比原来提高2dB。中央是中低音的反射孔,低音反射孔位于最下方。彼此间的箱内路径都是分开的,互不干涉。
低音反射孔的位置与喇叭端子。
讲究的细节设计制作
Vienna Acoustics在制作分音器上极为讲究,他们认为采用一阶分音能将所有单体融合成最无间隙的表现,并采用最单纯的单线连接端子,并注重金属端子的合金材料配方,确保与喇叭线有最安静宁静的连接。分音器与单体是整体设计,两者的关系密不可分,有非常多的互动和特性协调,而分音器又使用相当多组件,每种组件都带有自己的特性进而对声音产生影响。原厂对每一个组件都严格筛选并经过人耳聆听测试,精选了非常昂贵的电容器,容差小于1%氧化金属薄膜电阻,他们发现线圈电感就算仅有细微不同仍会极大影响音场的宽度与深度,为此甚至设计机械手臂来缠绕空心电感,能让公差小于0.7%。在分音滤波器上采用6dB或12dB的Bessel特性软斜率设计,具有最小的相位偏移,也让组成组件减少避免对声音产生过于复杂的影响。
搭配网络串流播放器聆听
当天搭配的讯源是Auralic G2.1 Altair,这是一部包含DAC (数字模拟转换电路)的网络数字串流拨放器,可直接连接Tidal、Qobuz、Spotify、网络电台等在线音乐服务,并支持DLNA/UPNP、AirPlay,并可做数字处理与译码,使用起来非常方便,而且声音相当好,我们自己也是前一代Auralic G2网络数字串流拨放器的长期用家。
代表性综扩搭配
搭配的综合扩大机是MBL N51综合扩大机,New Noble Line是MBL进阶系列的代表,MBL的研发团队将累积了近40年的研究成果运用在全新的New Noble Line上,其中最关键的三大核心技术包括MBL第2代的LASA(Linear Analog Switching Amplification)放大线路、前级的单位增益(Unity Gain)及DAC的取样转换保护(Intersample Overload Protection)。N51综合扩大机每声道有380W(4奥姆)的输出,最高峰电流可达28安培,确保在大音量播放时也能保有很好的控制能力。
搭配的线材包含Argento、Organic和Audiomica,当中有银线也有铜线,是曾毅民先生用来调整整体声音走向的利器,光是线材搭配就用了他一两天的时间调整,才得以有一个相当好的初步样貌,他还会继续不断微调。
通透干净、全面表现细腻质感 (Ted Chen)
当天我们聆听不少歌曲,多数由曾毅民先生透过Auralic G2.1 Altair播放他珍藏在NAS当中的歌曲档案,我也与他简单交流网络串流播放的感想,现今提供服务的网络平台越来越多,相同歌曲在不同平台上的表现还是略有不同,而自行储存在NAS中的音乐还是最能掌握质量,还是他比较喜爱的播放方式。其中播放《Dallas Wind Symphony Sampler》,由达拉斯管乐团录制的专辑,在Vieanna Acoustics Liszt中呈现的声音非常有透明度和优异的定位,干净透亮的程度比我们过去听过的Vienna Acoustics任何搭配都更为优异,我们也曾在自家音响室中听过Liszt一阵子,但比较多的是韵味和厚度,当时搭配的是A类扩大机,而这次搭配的是D类扩大机,声音改变不小,味道完全不同,可见Liszt对于前端搭配相当敏感,可以真诚地展现搭配的效果。在概念音响我听到的是快速通透、解析略带厚度,利落细腻有质感,线条直接而音场宽阔多层次且定位精准的整体表现,例如管乐划破空气的动态和推动空气的低频感非常好,管乐吹奏时的活力鲜明而耐听。曾毅民先生也说他在线材上用了三个品牌,当中有银线也有铜线,希望能在保有干净通透感下带一些厚度与韵味,花了一整天就线材搭配下交叉试听,才得到现今令人满意的结果。
适当的韵味与轻松宽阔的听感
再参考一张Eric Bibb的《Diamond Days》,他的歌声带有真诚直接的灵魂味,微具厚度演唱时不花俏。在〈So Glad〉中以简单的旋律与乐器伴奏伴随温暖和缓的演唱,让聆听者能完全品味他的歌声。Vienna Acoustics Liszt呈现出非常干净的背景,屏除歌声和乐器声可以说让聆听者的眼前犹如空无一物,只有音乐形体站立面前,在这样的搭配下带有些微的韵味但绝不会过于浓郁,宽阔的音场让人听得相当轻松舒服,乐器演奏是粒粒分明,吉他弹拨时的弦音与箱声微微地带着余韵且干净透明。
音乐动态变化出奇不意 (Emma Lin)
这次聆听的Liszt喇叭在前些阵子也有到过我们的试听室,这次则是外出至概念音响聆听,我相信在不同的空间、不同的器材搭配下,声音绝对会是与过往聆听的感觉不同。这次我挑选《Beethoven Violin Sonata No. 8 in G Major, Op. 30 No. 3: I. Allegro》作聆听,此曲我听过现场演奏版,现场演奏的紧凑感是非常明显,加上音乐厅的吸音效果,两样乐器的共鸣呼应是非常迷人,这次则是透过高级的音响设备作聆听,我是非常期待,我选择的版本是阿格丽希的演奏,当下我聆听此曲时的感觉与过往在自家试听室聆听时的感觉非常不同,小提琴的声音另我惊艳,音色是有光泽的,又透又亮,乐句的抖音明显也因此使音乐性的丰富度更加有层次。钢琴声也是纯净又透亮,在快速音群的处理上非常活泼又可爱,每颗音符都有独自的个性,而后慢下来的音乐有着优美的线条,延伸感也特别吸引人,音乐的大小声有着鲜明的对比,曲中有时突强的音乐性都为整曲增添另类的风格,钢琴与小提琴的力度变化是令人感到出奇不意的,有着紧凑与灵活的表现,因此在这对喇叭的播放下,使我又重新认识了这首曲子。
收获满满的音乐之旅
接着聆听人声音乐,播放Susan Wong的《Promises Don’t Come Easy》,此曲的音乐丰富性很满,渲染空间的氛围是非常多的,到后面音乐张力全开的丰沛度很高,而演唱者的高音清亮,低音温暖,音场的高深宽也随之与音乐的流动而有不同的表现,每一段音乐都有味道,我自己很喜欢在低频的演唱,沉稳的、温柔的、一种暖暖被包覆的感觉,低频与中高音的分离感受我觉得很舒服,稍微带了点空气的那种通透感的中高音,听起来优雅自在。除了聆听以上两张专辑,哈爸更是播放了许多不同类型的音乐,以他所搭配的器材,整个下午待在同一个空间聆听音乐,耳朵不觉得疲惫,而是多了新鲜感,Liszt在处理每首高音音色不过于纤瘦,干净又耐听,低频能带出音场的深度,整体音乐的焦点也相当凝聚,此趟音乐之旅真的收获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