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rce: Nick Sutrich / Android Central

智能家居,可算是最接近现实的科幻主题。但是,总是有一些问题将它不断打回不那么美好的现实世界。2022年又一次给了我们希望——一个真正简单的、聪明的智能家居。

我们一直在思考智能家居的最优方案,据此我们提出“2022最期待的七大改进”。不要纠结为什么是7,就因为这是我的幸运数字。

希望‘Matter’真的管用(Matter will finally matter)

新的智能家居标准——Matter,姗姗来迟。2019年底第一次宣布Project CHIP,随后被CSA联盟重新命名为Matter ,一个让智能家居设备连接并在一起工作的技术。

虽然听起来有点奇怪,但是Matter真的“又”是一个连接设备的通用协议。Matter经常拿来和Thread搭配,就是那个智能家居无线通信技术的Thread。可以理解为Thread搭建了通信管道(电话),Matter协议(语言)在其中传输。

Thread已经用于一些智能家具设备了,但是需要其它更多的设备加入。随着Matter的到来,这一过程将加速。

Matter原计划在2021发布,随后遇到了一些延误(没啥好大惊小怪的)最新的计划是在今年夏天。如果真的如期发布了,它将会带来智能家居的新时代。几乎可以说,每一个智能家居设备都会装备Matter,包括Google, Apple, Samsung, Ring, 以及你喜欢的大多数品牌。

我们也听到一些智能家居品牌商表示将发布Matter的产品。行业已经等了太久了,希望Matter值得大家的等待!

简化设置

Source: Nick Sutrich / Android Central

Matter的最终发布版应该带给大家一个更新的、更快的、更简单的设置系统和绑定设备的方法。Google在今年的CES上也提出了一个类似的概念—— Google QuickPair。每个支持Matter的设备都应该这么做。

理想状态是——当你打开盒子,装上设备并上电,不管它是一个灯泡、温控器、摄像头,还是智能音箱,你的手机或其它智能家居设备应该立刻认识他们,你可以用最简单的方法比如点一下,来完成设置。

如果这是真的,就和现在绝大多数的智能家居设备形成鲜明对比了。你绝对有过这种体验——你必须下载设备方的一个App(令人深恶痛绝),注册一个账号(另一个深恶痛绝),按照App提示的设置流程,然后还要回到Amazon Alexa或者Google Home App来把它加入你最喜欢的系统。

Matter应该可以替我完成这些操作,建立一系列所有设备共同应用的协议和交互指令。这意味着更少的App,更简化的步骤,最重要的是,每天使用起来更加的方便。

更多的屏幕

应该很多人都像我一样喜欢智慧屏幕,Google不妨学习Echo Show做一个更大的智慧屏幕。我期待的未来,是我可以在随处可见的屏幕上看到各种信息,当我看着浴室的镜子,在大厅中走路,或是在厨房做饭。

我自己的厨房里就有一个屏幕——很老的Nest Hub。我没有任何把它升级的想法,尽管有那么多的Google智能屏,我并没觉得它们满足我的需求。

在这一点Amazon做的就好多了。Amazon发布了不同样式的智能屏,像相框样子的Echo Show, 还将发布Astro,一个把Echo Show当脸用的机器人。

Source: Astro/Amazon

我也并不是那么喜欢智能屏,让它天天围着我,我已经有手机了。但是智能家居环境里多一些屏幕,播放音乐,放照片和视频,给我日常提醒和交互,都是我梦寐以求的。
少一点App

这也是Matter说要实现的。但是,它不一定能完全搞定,至少不是发布即搞定!

Source: Astro/Amazon

我的手机上有超过20款智能家居App,这太令人抓狂了!这其中有全能型App比如Google Home, Amazon Alexa,还有设备专用的App比如Govee照明,Eufy安防,还有一个Airthings空气质量检测器,它装在我的地下办公室。

我能不能就用一个App把它们都搞定?绑定设备,传送信息,发送命令,在一个屏幕上显示。Google和Amazon都尝试过很多年,结果却是一个app做了一大堆智能家居之外乱七八糟的事,而不仅仅是智能家居的控制和数据收集。

毫无疑问Matter会在这一点上有帮助,它让Google和Amazon这样的公司不再需要和设备制造方针对每款设备的功能一一打通。多数时候,和Google Home, Amazon Alexa一起工作的设备,都只让部分功能能被这些生态的app或虚拟助手控制。

一个通用的标准,掌控所有照明、门锁、安防、扫地机器人… 会大大减少我手机上的App,何乐而不为呢?

更好的语音控制

Source: Ara Wagoner / Android Central

在我发语音命令的时候,能不能别要求我记住设备的准确名字?

智能家居中的一大挫败感来自语音控制。虽然它是为了让控制更便捷,确实也经常做到了这点,可语音指令往往要求我记住准确的命令,而且都不太好记。

我能不能把卧室的Nanoleaf灯管就称为“灯管”,或者干脆就叫“三角灯管”?这是它现在摆成的形状。能不能说关掉起居室后面的灯而打开前面的灯?我知道一个合适的命令是,“Hey Google, 关掉起居室的后排灯”,而不是“起居室后面的灯”,或是“后起居室的灯”。

这种语音命令的精确性要求往往迫使我使用Brilliant Smart Home Control。它是一款智能面板,上面集成了常用的功能而且很容易用。

我希望看到语音命令能具有更大的灵活度。哪怕Google Assistant或者Amazon Alexa问我“你是说卧室后排的灯吗?”,这也可以啊。我只是要求不必须记住那个设备的准确名字,我把这些设备在App中做好绑定已经很不容易了。

我也希望看到多设备和多命令处理。现在,如果你要执行一批操作,你必须逐个发出语音,而且要配合适当的停顿。“Hey Google,关掉餐厅的灯”,然后“Hey Google,打开卧室的灯”,然后“Hey Google,把温度调到20度”。

(译者注:当然设置场景可以部分解决这个问题,但你总会有预设场景之外的要求。所以,作者的这个抱怨并不算是因为无知。仔细想想,预设场景才是真正的无知。)

我希望我可以一口气说完“Hey Google, 关掉餐厅的灯,打开卧室的灯,把温度调到20度”,它能理解并执行这些命令。

合适的名字

一个不同的独特的名字,可以大大降低误触发的概率。

大多数的智能助手,最多给你很少几个可选择的名字。通常来说,用户都是面对Google, or Siri,而不能随意改变这些“助手”的名字。

考虑到这些名字是那么的普遍,电视里,会议中,甚至通常的谈话都会提到他们,这些都是可能的误触发。给这些智能助手取个名字应该是几年前就有的功能了!

取名字也可以帮助区分设备。比如,我可以对Nesthub说“Hey Google”,但当我想通过手机发命令时我可以说“Hey Pixel”,这样两个设备就不会误听对方的命令了。

Google知道这种需求,也有一些技术来区分你是在对Nest Hub说话还是对手机说话。但是,取个不同的名字不是更容易吗?它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误触发的可能。

更多的语音功能也是一件好事。我喜欢默认的Google Assistant,但是Alexa就把我逼疯了,还有那个像个机器人一样的Siri voice。就连那个老旧的Garmin GPS,都能提供黑武士语音,辛普森语音,还有一些有趣的功能。我们需要更多的语音选项,这是未来的智能家居的必修课,特别是它涉及到更多的个性化感受。

最后,拜托,真的“聪明”一点

Source:Nick Sutrich /Android Central

所有这些智能家居的设备都在收集数据,包括我们的使用习惯。能不能用用心,让设备来学习、感受我们的习惯,而不是总用它们来推广告?

我期待了很多年了,是时候让这些智能家居产品不要这么愚蠢了!是,说句话就能打开灯泡,用手机开门看起来有点酷。但是想想,如果这些你都不需要做?

如果你的智能家居真的聪明到为你做这些事情?

现在的智能家居更多是一些连在一起的设备,提供各种控制的方法。Google和Amazon都提供可以一点触发多处响应的技术,包括场景化技术。

这意味着你可以让日落时自动开灯,离开时自动锁门,或者回家时自动播放的音乐,场景化是挺强大的方式。

但你必须自己编程,设置这些场景。这可以很简单,比如在Google或者Amazon的app中,就点几下,但是很多智能家居中也很少用。

我们知道所有的智能家居设备都在收集我们的使用数据,除非有些设备允许你彻底关掉这个功能。我希望这些数据能用来真正干点有价值的事,而不是总想着怎么能从用户这多赚几美金,推广告。

能不能用这些数据,比如,通过定制的算法让设备自动学习你的习惯?未来我们可以用更多传感器配合这些场景,达到更高一级的智能。现在,如果能看到Google Home或者Amazon Alexa app通过收集的数据开始给出场景的建议,这也很好啊!

Nest的温控器做这个尝试很多年了 。我经常发现它会自动调节温度找到一个更有效的设置,同时保证室内环境的舒适。

Google在Google Home App中实现了“回家&离家”场景,通常调用Nest 温控器。比如离家后将温控器设为离开模式,或者按时自动预热或者预冷。我希望这可以扩展到更多的设备上而不只是Google。

Matter应该能让这一切更加切实,涵盖我以上整个愿望清单。我为这种可能感到无比兴奋。我希望,这一切不要是再一次的让我重燃希望,然后熄灭。

免责声明: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自其它平台,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及立场。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处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