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次、多方位培养智能建筑人才
—— 专访高等学校智能建筑指导小组组长 北京林业大学 寿大云教授
    专家简介:寿大云,196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1983年在清华大学获工学硕士学位。大学毕业后在工厂从事核物理、电子技术等工作;1983年起先后在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和北京林业大学任教,现为“计算机与自动化学科专业”教授,北京林业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学科带头人。 
    寿教授从1993年开始从事智能建筑技术的教学、科研、工程设计工作,主持并参与数十项部、市级关于智能建筑技术的科技发展项目;主持编写了高等学校第一套“高等学校智能建筑技术系列教材”;组织编写高职高专“楼宇自动化系列教材”以及“智能建筑技术丛书”。现任“高等学校土建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高等学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高等学校智能建筑指导小组组长”、“建设部建筑智能化技术专家委员会专家”、“北京市评标专家”、“中国自动化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北京汽车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办公自动化学会理事”。

    记者:寿教授您好,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本刊的专访。您是从1993年开始从事智能建筑技术方面的教学、科研和工程设计工作的,应该说是我国最早一批智能建筑领域的专家。对于我国目前正处于不断发展中的智能建筑行业,想必您有着一番与众不同的见解和心得,能和我们广大读者分享您的观点吗?
    寿教授:中国智能建筑行业发展的进程说明,行业发展的前途取决于各个层次的专业人才,希望各界人士关注学校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高等学校教师愿意在智能建筑技术各个领域和各公司、企业、设计院进一步密切合作,共同推进智能建筑市场健康有序稳定发展。

    记者:2006年“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成为高校招生的一个新专业,这对于整个智能建筑行业来说,无疑是个利好消息。作为高等学校智能建筑指导小组组长,您能否给我们谈谈这一专业开设的背景和意义?
    寿教授:进入20世纪80年代,世界各国掀起了兴建智能建筑的热潮。目前,智能建筑产业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最具有生命力的新兴产业之一。对中国“智能建筑”现状的调查表明,定位于智能型的建筑,其智能化系统的开通率、无故障运行率、节能增效的实际情况与预期的要求有较大差距。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各个层次的智能建筑设计、施工建设、运行管理的专业化人才,专业人才的极度缺乏是阻碍中国智能建筑技术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为此,从1993年开始,中国许多高等学校相关专业相继涉足智能建筑领域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经建设部批准,于2001年8月成立了高等学校智能建筑指导小组,以便指导和把握智能建筑学科领域发展的方向。
    高等学校智能建筑指导小组先后组织多次有关“智能建筑”的教学研讨会,讨论组建“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新专业的各项问题,在此基础上于2005年4月形成了设置“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新专业的申报文件,上报教育部高教司批准。目前教育部已批准“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新专业2006年开始招生,这样在四年以后智能建筑行业就有了自己的本科毕业生。  在本科高等学校推进智能建筑学科教育的同时,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智能建筑专业教育也得到蓬勃的发展,智能建筑专业人才的极度缺乏的情况会逐步改善。

    记者:您在一些场合说过“我国各行各业用信息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是大势所趋,而建筑智能化是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的朝阳产业。目前通过学历教育培养的智能建筑专业人才,远远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这是一个总的判断”,既然不能单凭学历教育来培养人才,那么您觉得应该从哪些方面培养多元化人才,才能满足智能建筑行业不断快速发展的需要呢?
    寿教授:智能建筑是高科技的产物,智能建筑学科是多学科的交叉和融汇,学历教育应该是智能建筑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但人才培养应该是多层次、多方位的,研究生、本科生、大专生、高等职业教育以及中等专科教育都是必要的,其中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需求量最大,因此大专、高职以及中等专科教育在智能建筑专业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曾经有朋友问我,为什么智能建筑专业在高职高专发展要比本科快?我认为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社会对高职高专培养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需求量大,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高,就业率高低是办专业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
    目前社会上有很多有关智能建筑技术的培训班,它们的存在一方面弥补了智能建筑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为在业的智能建筑专业人才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它们也是多元化人才培养的组成部分。

    记者:为了指导和把握智能建筑学科领域发展的方向,我国是从2001年8月成立了高等学校智能建筑指导小组。您作为该指导小组负责人,多年的工作经历中想必有一些心得和感悟,能和我们谈谈关于智能建筑指导小组这块的情况吗?
    寿教授:高等学校智能建筑指导小组在专业建设方面作了许多开拓性工作。智能建筑指导小组成立以后,先后组织多次有关“智能建筑”的教学研讨会,讨论组建“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新专业的各项问题,其中包括新专业的培养目标﹑业务培养要求、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开设主要课程﹑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专业实验等,并组织编写了有关建筑智能化的系列教材。在此基础上“高等学校智能建筑指导小组”于2005年4月形成了设置“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新专业的申报文件,上报教育部高教司批准。目前教育部已批准“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新专业2006年开始招生。 一个专业是否能办得成功,取决于3个因素:师资、教材、实验条件。高等学校智能建筑指导小组2007年的工作重点是组织讨论和编写建设部“十一五”智能建筑规划教材,讨论和规范“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专业实验内容和实验设备。这两个重点如能得到较好的解决,就能为新专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记者:我们注意到目前图书市场上,针对智能建筑方面的图书、教材也很多。但在我们的随机采访中,很多行业人士均表示很多图书质量不高,介绍的技术也相对滞后,有些甚至是东拼西凑“写成”的。对于这一现象,您是如何看待的?
    寿教授:教材市场也反映了社会需求,很多出版社都在出版智能建筑的教材,说明市场需求量大。但由于没有一个权威性的机构来指导教材的编写,造成了一些教材质量不高,没有得到读者的认可。高等学校智能建筑指导小组今年的工作重点之一就是组织讨论和编写部级“十一五” 智能建筑规划教材,要组织许多高校教师并吸收工程技术人员参加,一起按课程教学大纲讨论教材编写大纲,并落实主编单位。目前计划编写10部左右的部级“十一五”规划教材。我相信以教学大纲为基础,按众多教师讨论同意的教材编写大纲编写的规划教材,能基本满足专业教学的要求,也能得到读者的认同。

    记者:作为智能建筑的一个部分,智能家居近些年来热炒的比较厉害,可是在实际终端市场上,智能家居却是“曲高和寡”。您觉得我们的智能家居行业发展目前存在着哪些问题?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解决这些问题,最终推动这个行业的良性发展。
    寿教授:智能家居是智能建筑一部分,它的市场需求是广泛的和多层次的。因此产品也应该是多层次的。如果只盯在利润丰厚的高端产品上,必然会“曲高和寡”,智能家居应该像安防产品一样走进千家万户。市场的培育要有一个过程,不用操之过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如果厂商能推出各个层次的产品,智能家居市场会走入良性发展的局面。 [Page]

    记者: 2008奥运年很快就要来到了,在这一背景下,能否请您谈谈对2007年智能建筑行业的展望?
    寿教授:奥运年的到来对智能建筑行业的发展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智能建筑行业应该上一个新台阶。智能建筑不能只停留在技术层面上,应该多着眼于社会层面上。目前节能和环保是大势所趋,智能建筑产品在节能和环保方面一直做得不够,而炒作的成分又过多。今后智能建筑行业要在节能和环保方面狠下工夫,在开发具有自己知识产权产品上狠下工夫,这样就能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才能在奥运之后避免陷入低谷。

免责声明: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自其它平台,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及立场。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处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