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信息通信技术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强大支撑,在疫情跟踪监测、发展态势研判、病毒研究攻克等方面显现巨大能量。面对当前疫情防控形势的严峻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应更好地发挥信息通信技术的作用,加强联防联控,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信息通信技术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强大支撑,在疫情跟踪监测、发展态势研判、病毒研究攻克等方面显现巨大能量。面对当前疫情防控形势的严峻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应更好地发挥信息通信技术的作用,加强联防联控,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一、新冠肺炎防控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与2003年非典暴发时期相比,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信息通信基础环境在网络基础设施水平、互联网普及率和信息通信技术能力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是网络基础设施水平不断增强。非典时期,我国上网方式主要为拨号上网,国际出口带宽的总量仅为9380M。经过十七年的努力,截至2019年6月,我国行政村光纤通达率和4G通达率均超过98%。2019年末,5G商用正式启动,全国开通5G基站12.6万个,高带宽、低延迟、广连接的5G网络为最大化发挥公共医疗资源能力提供基础支撑。
二是互联网普及率显著提升。非典时期,我国上网计算机总数仅为2083万,上网用户总数仅为5910万,智能手机还未出现。而在今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时,我国互联网环境已发生巨变。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1.2%,其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1%。尤其是即时通信、网络新闻、网络视频等互联网应用的广泛普及,为政府部门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网民第一时间获取疫情发展动态提供了有效的平台。
三是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及应用突飞猛进。非典时期,大数据应用还未出现,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也无法与当前同日而语。而如今,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通信技术快速发展,并加速与交通、医疗、教育等领域深度融合,让疫情防控的组织和执行更加高效,成为战“疫”的强有力武器。
二、信息通信技术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信息通信技术的日新月异和5G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为新冠肺炎防控奠定了坚实基础,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通信技术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互联网有力支持疫情防控知识传播
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最新疫情动态、掌握科学防疫知识、向医生咨询求助等。目前,各地政府通过电子政务平台、微博、公众号等定时发布最新疫情动态,各类新闻客户端、社交平台、搜索引擎、短视频平台等也积极配合疫情相关信息的发布和传播。此外,众多“互联网+医疗”平台均推出了在线问诊服务,方便网友向医生咨询新冠肺炎防治相关内容,有效缓解了因疫情期间医疗资源紧张导致的就医难等问题,同时还可避免普通病症人群涌向医院、形成聚集性交叉感染。
(二)大数据分析支撑各地政府科学防治与精准施策
运用大数据分析,结合算法模型对疫情的传播速度、传播趋势等进行预测,可为各地进行动态监测管理、统筹医疗物资储备、保障民生物资供应、制定交通管制政策等提供有效依据。例如,各地基于疫情高发地区的人员在春运期间的交通出行数据进行疫情分析预警,通过追踪确诊患者、疑似患者和密切接触者的轨迹位置,进行精准防控。同时,通过大数据分析还可以评估预测疫情对近远期社会经济运行带来的影响,建立快速、高效的经济应急反应机制,帮助政府适时出台减税、降费、专项补贴等各类措施,防止中小企业因疫情导致资金链断裂或出现连续经营困难,努力保持生产生活平稳有序。
(三)人工智能等技术助力疫情研究与攻克
人工智能等技术和应用可以有效加速新型冠状病毒宿主预测、药物筛选等数据分析和计算工作,极大地提高病毒研究与攻克效率。例如,华中科技大学、中科院、华为云等联合科研团队借助人工智能和超大规模计算机辅助,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多个靶标蛋白,将8506种药物的对症筛选工作从过去的数月缩减到现在的数小时。又如,北京大学基于深度学习算法构建了病毒宿主预测模型,减少了病毒检测过程中的重复工作,快速推测出与感染其他脊椎动物的冠状病毒相比,蝙蝠冠状病毒与新型冠状病毒具有更相似的感染模式。
(四)5G网络帮助实现远程会诊与医疗指挥
5G网络高速率、低延时、大连接等特征能够更好地满足远程医疗要求,有效提高疫情诊治效率。目前,我国三家基础电信运营商已在三天内完成了武汉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5G网络组建工作。四川、河南、云南等地也在相关重点区域实现了5G网络覆盖和相关应用的实施。例如,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与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基于5G双千兆的支持,完成两例新冠肺炎急重症患者的远程会诊,同时27家定点医院通过会诊系统进行观摩学习。又如,浙江省人民医院在5G远程超声的技术支持下,为桐乡当地收治的一例新冠肺炎疑似患者开出远程超声诊断书。
三、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坚持科学防控、依法防控,按照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要求,建立健全疫情防控工作机制。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强化大数据分析与预测,为全面及时掌握疫情发展态势、实施精准防控提供有力抓手。
(一)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实现疫情协同防控
加强部门之间、政企之间、政府与公众、国内与国外的数据共享、信息互通,形成多方协同共治格局。一是加强政府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进一步打破跨部门壁垒,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建立畅通的数据共享通道,做到心中有“数”,提升全国疫情防控能力。二是加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数据共享。充分利用互联网企业等市场主体的数据挖掘与分析能力,将政府掌握的脱敏数据进行分享,鼓励开发更多的数据分析产品,助力政府决策。三是加强面向公众的数据共享与开放。发布权威信息,回应群众关切,增强及时性、针对性和专业性,打击网络谣言,消除公众恐慌,引导群众增强信心、坚定信心。针对农村地区和老年群体加强防疫宣传,确保防控信息应知尽知。四是加强与世界卫生组织、有关国家和地区的沟通协调,促进国内外疫情信息共享和防控策略协调。
(二)创新信息通信技术应用,实现疫情科学防控
鼓励各方更加高效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创新应用,支撑疫情联防联控。一是各地政府应积极利用5G、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进一步完善疫情防控工作。通过建立大数据监测和分析平台,梳理确诊人员的生活轨迹,追踪人群接触史,定位病毒传播路径、预测疫情发展态势。二是鼓励医疗机构利用手机APP或电脑,通过网络视频或对话的方式为患者进行在线诊断。推动医疗科研单位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优化算法和算力,助力病毒基因测序和疫苗/药物等研发攻关。三是鼓励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相关企业加强联合攻关,在疫情发现、分析、预警、防治等方面创新应用,提升疫情防控治疗成效。四是鼓励人民群众通过政府网站、官方微博、公众号等多种互联网渠道及时了解最新疫情发展情况与病毒防护知识。
(三)保护用户个人信息,实现疫情安全防控
在保障公众知情权的同时,做好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中的个人信息保护。一是明确收集和使用相关个人信息的执行机构,以及相关工作的流程规范,确保收集的信息仅用于疫情防控和疾病防治。二是在数据共享的过程中,明确各部门与相关单位的共享范围与使用权限,采取匿名化、去标识化、访问控制等措施对数据共享行为进行约束。三是在对社会发布疫情信息时,应以保护当事人个人信息为前提,适度公开相关脱敏信息。四是强化基层信息搜集工作人员的保密意识,从源头把控,杜绝个人信息泄露。
此外,在当前集中力量战胜疫情的同时,要深度挖掘和总结各地防控疫情的好经验好做法,待疫情防控结束后,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制定完善信息通信技术支撑各类突发状况的应急预案,高效助力防疫工作。